圖:要把地熱能「發揚光大」,專家建議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於上月底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上,與會專家熱議雄安新區中深層和淺層地熱資源,並提出在雄安新區建成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全球樣板。儘管中國擁有地熱能資源豐富,每年可開採量相等於26億噸標準煤,可是相對於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地熱能開發異常落後。國家今年初提出《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勾勒出未來發展藍圖,但分析相信,要加快地熱能開發,有待政策大力支持。/ 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
中國是擁有豐富地熱資源的大國,其中淺層地溫能埋藏深度較淺,溫度一般低於25攝氏度,在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年可資源量相等於七億噸標準煤;其次是水熱型地熱資源,現時探明地熱流體年可採熱量相等於1.17億噸標準煤;最後是乾熱岩資源,估計潛在年可採量相等於860萬億噸標準煤。
有望拉動2600億投資
不過,相對於光伏風電的火爆發展勢頭,地熱能產業在過去一段時間相形滯後。以淺層地熱能為例,2015年全國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只有3.92億平方米,到2016年底全國淺層地熱能應用面積則有五億平方米。
隨着內地大氣治理意識提高,地熱能資源自然不能掉隊。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今年初分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這是內地首個針對地熱能產業的規劃,被視為地熱產業發展的里程碑。按照初步估算,於「十三五」期間,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可以拉動投資達到1400億元(人民幣,下同),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可拉動投資800億元,地熱發電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合計投資總額約2600億元。
根據《規劃》,於「十三五」期間,內地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七億平方米;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四億平方米。此外,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兆瓦。到2020年,地熱供暖/製冷面積將增加至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530兆瓦。《規劃》又提到,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7000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萬噸標準煤。
分析指出,光伏、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海洋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到自然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可謂看天吃飯。雨季降雨減少,水電量無可避免減少;風速減弱,風電量就會減少。地熱能受季節性影響較低,特別是淺層地能。因為淺層地能主要來源於太陽輻射,是一種取之不盡,且再生速度快的能源。現時企業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能,地源熱泵技術通過輸入少量電能,便可以從土壤中取熱量,為室內採暖;或從室內取熱量釋放到土壤中,從而做到製冷功能。
國家提供支持發展行業
地熱能資源好處多多,又為何發展滯後呢?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指出,在開發地熱能環節上,中國工程企業在物探、化探、地質勘探設備,以及發電技術等核心技術,與海外業界水平相差較大距離。此外,基礎研究相對滯後,這需要國家提供支持。有業界人士表示,以淺層地能為例,進行系統設計時,欠缺技術標準,影響工程質量;工程開發公司沒有一個統一操作標準,作業方法五花八門;工程實施結束後,沒有評估程序。
要把地熱能「發揚光大」,專家建議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為現時淺層地能資源在全國分布非常廣闊,在開發前必須掌握到不同地方的地質水文情況,再因應地理環境制定不同施工方案。這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勘查與評估的支持,鼓勵採用先進技術、工藝,引導地熱能企業健康發展。
就淺層地能開發的環保要求,主管部門須制定明確指標,而不是由各地水務部門各自制定發展政策。另一方面,當局須制定開發企業統一資質要求,以應對目前地熱能開發亂象,出現惡性競爭,須完善市場機制,研究建立地熱能開發特許經營權招標制度,以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