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資行迎來新時代 國際化踏上新征程(下)\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學術委員 鄂志寰博士

時間:2017-11-10 03:16:18來源:大公網

  圖:中資銀行充分利用香港金融市場整體優勢,打造區域經營管理平台,加快提升全球化投融資和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國際化管理和營運能力

  八、香港在中資銀行國際化新征程中應有新定位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百年歷程的開啟點是1917年中國銀行在香港開設分號。1978年中國開始推進改革開放進程,中資銀行採取了金融中心引領國際化的重點布局方式,亦率先在香港布局,站穩腳跟後才轉向盧森堡、東京、巴黎、紐約、悉尼、法蘭克福等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因此,香港一直是中資銀行走向國際舞台的大本營和出發點。

  中資銀行普遍把香港作為其國際化發展第一站,積極在港擴張資產規模,大力提升市場份額,體現出較強的發展能力。2016年底,香港有195家認可機構,包括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其中,中資銀行有26家。中資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6年的8700億港元上升到72600億港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1.2%,市場份額由1996年11%,上升到2016年35.2%。

  在中國經濟新時代所推動的中資銀行國際化的新征程中,香港應從原來的大本營和出發點的定位,進一步拓展為中資銀行國際化經營的新「平台」,發揮更大作用。

  首先,香港作為全球資金自由港,具備輻射其他主要金融市場的先天條件。過去二十年,香港通過多種類型的跨區域金融合作,不斷提升其金融市場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聯繫,從而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中資銀行可充分利用香港金融市場整體優勢,打造區域經營管理平台,全面加快境外資產積累和境外經營成果的顯現,加快提升全球化投融資和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國際化管理和營運能力。

  其次,香港市場具有與國際接軌的司法制度和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保障銀行體系的穩定。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金管局曾推出非常時期流動性便利措施和存款保障計劃,有效控制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中資銀行可把香港作為國際化進程各類風險管理的首選平台,打造全球全面風險管理的能力,提升合規經營的意識和水平。

  第三,香港具備良好的營商環境、簡單低稅制以及最自由經濟體等制度優勢,使之成為全球銀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香港為銀行業提供完全競爭的市場運行環境,規範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和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有效防範和化解單一銀行所面臨的經營風險。近年來,中資銀行在繼續側重存貸款等基礎性業務發展的同時,發揮母行資金雄厚、人員和中後台營運支持能力強、享有成本收入比低的優勢,加大投入資源,在港打造私人銀行、託管、資產管理等多元化業務發展平台。

  第四,香港市場的主流銀行積極開拓多元化收入來源,着力提升客戶體驗。香港較早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收入,彌補淨息差收窄造成利息收入的減少。在淨息差收窄的情況下,產品的價格競爭已趨白熱化。故此,銀行緊貼市場的發展需求,加強了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同時加大信息技術資源投入,為客戶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務渠道,提升客戶體驗。中資銀行可充分發揮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離岸金融中心和境內企業「走出去」及跨國公司「走進去」主要跳板的區位優勢,把香港打造成為全球產品開發平台,捕捉新的業務需求,加快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能力。

  第五,香港在離岸市場人民幣業務方面具有突出的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擁有全球第一家離岸人民幣清算體系、全球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和活躍的人民幣交易市場和較為多元的人民幣產品體系。中資銀行應立足香港離岸市場,打造人民幣產品開發及推廣平台,不斷提升人民幣產品優勢及服務水平,滿足全球不同類別客戶的需求。

  總之,香港具備與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密切的經濟貿易聯繫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及市場效率的獨特優勢,是香港保持經濟長期繁榮穩定、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持續提升的扎實基礎,亦是香港為中資銀行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新「平台」的有利保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