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加強監管 因勢利導 維護居民槓桿健康增長

時間:2017-11-02 03:16:11來源:大公網

  圖: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並非毫無風險,特別是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的家庭債務結構,受房價波動的影響較大,同時亦容易對金融穩定造成衝擊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槓桿背景下,由於居民部門相對偏低的槓桿率,去槓桿一直聚焦在企業去槓桿、金融去槓桿等重點領域。近期,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九大期間關於居民槓桿率應該有質量提高的言論,引發了市場對居民家庭槓桿問題的關注與討論。\交通銀行高級研究員 李 瑩

  計算居民家庭槓桿率有三種計算方式。

  一是居民槓桿率,即居民部門總債務佔名義GDP的比例。

  二是居民債務收入比,即居民部門總債務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三是居民資產負債率,即居民部門總債務佔總資產的比例。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第一種計算方式,即居民部門總債務佔名義GDP的比例。照此計算的居民槓桿率在2004-2008年穩定在17%-19%的水平上。從2009年開始居民槓桿率逐年上升,有機構預測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在2017年底可能達到50%。

  一、為何居民槓桿率近年加速上升?

  近十年來,居民槓桿率的加速上升的主因是房地產市場居民加槓桿。除此以外,近兩年消費貸的快速發展也推高了居民槓桿率。2015年部分城市房價出現了新一輪上漲,央行連續五次降準降息導致房地產基準利率下行,同時首套房貸折扣力度加大,居民槓桿呈現加速上升的勢頭。2017年在金融機構不斷壓縮個人住房貸款規模的情況下,九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仍實現了同比26.2%的增長,但增速有所降低。

  從消費貸市場發展來看,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住戶短期消費貸款增幅明顯加快。2017年前三季度住戶短期消費性貸款新增近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多了近一萬億元。從增速來看,九月末住戶短期消費性貸款同比增38.11%,較年初提高了17.85個百分點。

  二、居民槓桿率續升仍有內在動力

  一是城鎮化使得住房貸款還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促進個人住房加槓桿。近五年,中國城鎮化以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推進,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十九大報告指出,未來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將會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會有更多的人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民轉化為市民,必然會對住宅及相關消費產生持續增長的需求。

  二是消費升級和互聯網金融創新促進個人消費加槓桿。當前主流消費群體已經成為80、90後,這一群體與50、60後相比更加追求個性、品牌,借貸消費理念也更強。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居民家庭借貸消費的渠道增多、門檻降低,迎合了當前消費理念的變化和消費升級的需求,將大量潛在的居民消費激發了出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預測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將從現在的六萬億增長到2020年的12萬億元。可以說,未來消費金融市場的大發展已經可以預見。

  居民加槓桿也面臨着一些制約因素。雖然中國居民槓桿率指標與國際相比並不高,但從居民債務收入比(反映居民整體債務水平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來看,該指標在2007年為46%,2015年已攀升至77%。有預測表明,2017年底中國居民部門負債與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可能將會達到87%左右。這意味着居民家庭大部分收入需要用來償還債務,進一步舉債消費將受到限制。

  此外,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也並非毫無風險,特別是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的家庭債務結構,受房價波動的影響較大,容易對經濟運行和金融穩定造成衝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分化格局造成了一二線城市居民槓桿率可能會顯著高於三四線城市。考慮到在一二線城市落戶購房的年輕人不僅需要向銀行貸款,往往還需要向親朋好友借錢湊首付,這部分年輕家庭的真實槓桿率會更高。特殊的家庭債務結構決定之下,家庭債務的過度增加也會威脅到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三、如何實現居民槓桿率有質量的提高?

  一是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確保消費擴張與償債能力相匹配。通過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進一步完善社保體系,減輕居民醫療、教育、養老支出負擔。

  二是穩定房地產市場,發展住房信貸市場。近兩年,各級政府通過加強調控抑制房價上漲,着手建立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對房地產投機起到了抑制作用。十九大報告關於「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闡述,將進一步在房地產市場上形成穩定的房價預期。從當前的家庭債務結構上看,雖然房地產抵押貸款佔比較大,但由於金融系統運行較為穩健,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發放需要經過金融機構嚴格的審核流程,這部分高槓桿家庭自身償債能力往往也較高,正常收入能夠應付債務支出,風險總體可控。房地產以及房貸市場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邏輯。

  三是加強對非金融機構借貸行為的監管。近年來,具有信貸投放功能的各類互聯網金融公司發展很快,與銀行相比,這類機構內部風控體系薄弱,外部監管較鬆甚至無監管。雖然這部分的債務總量不高,但由於缺乏對貸款人資質的審核,很容易造成低收入群體過度負債。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定會成為威脅金融穩定和社會安全的隱患。比如,前一段時間的校園貸,互聯網公司將錢借給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很多年輕人無力還款,被迫自殺,形成的諸多壞帳和道德事件也使社會呼籲有必要強調這類機構主管部門的監管職責。除了確保金融與非金融機構信貸業務處於有效監管之下,還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個人徵信及相關法律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以防止個人加槓桿帶來的金融風險。

  四是加強教育引導,塑造健康消費觀。伴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將進一步向消費主導轉型。居民部門加槓桿有助於緩解流動性約束,促進當期消費。然而,美國、韓國等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居民加槓桿對經濟發展是把雙刃劍。在引導居民加槓桿,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居民部門槓桿上升過快,埋下債務風險隱患。因此,引導居民加槓桿應有的放矢,防止拔苗助長。對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借貸消費行為應加強教育引導,鼓勵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資產,避免過高使用金融槓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