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佔中」失敗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冒起,「港獨」言行猖獗。特區政府依法遏制「港獨」,建制派着重批判「港獨」破壞《基本法》所規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一法律底線和政治底線。這一切,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國際社會,都為大多數不持偏見的人們所認同;同時,卻被一些持政治偏見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故意歪曲,出現三種謬論。
三謬論難以令人信服
第一種,強調「港獨」事出有因,以為「港獨」辯護。有些人振振有詞地詰問:為什麼特區前15年沒有出現「港獨」勢力?他們把產生「港獨」的責任推向特區第四屆政府和中央政府。在這些人看來,如果中央接受反對派所謂「真普選」要求,如果特區政府緩解香港青年的升學難、就業難、升遷難、置業難等實際問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便不會冒起,「港獨」也不會形成一種氣候。
按照那種邏輯,世界上沒有不可為的行為,因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理由。果如此,則毋需法律、毋需道德,社會也就成了無政府狀態。
第二種謬論,攻擊特區司法機構依法判處「港獨」分子,是只講法治不計其他。一位學者甚至這樣說:「犯法代表的是『超越了法律的底線』,『必須守法』、『依法管治』的宣示所隱含的,似乎是只要不觸及『法律的底線』,便什麼事情也可以容許。」
試問:香港司法機構判處「港獨」分子時說過「只要不觸及『法律的底線』,便什麼事情也可以容許」嗎?沒有。所以,那位學者用了「似乎是」這樣含混的措辭。而這不正是典型的「莫須有」嗎?
第三種謬論,是攻擊反「港獨」不講道德。一位學者的說法是:「近期由政府主導的DQ(取消資格)議員和『東北』、『雙學』上訴判刑,反映的正是『依法管治』所設定的『底線』,並不特別重視同理心、公義、人情、無私等『人類道德』。」
這種謬論有一定欺騙性,因為站在「港獨」活動第一線的是少數青年,而青年往往被視為不計個人利益追求道德理想。
其實,對於參與「港獨」活動的青年要具體分析。極少數骨幹分子已被外部政治勢力所俘虜,自覺地為後台老闆效命,這些人必須受法律懲治。大多數捲入「港獨」的青年是「誤入歧途」,他們需要清醒過來,而不是繼續被別有用心的人灌「迷魂湯」。即使青年幼稚值得同情,也不能因此置法治於不顧。
必須指出,親反對派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一方面攻擊特區政府忽視一部分青年走向「港獨」的經濟社會因素,另一方面卻攻擊特區政府強調經濟發展,是典型的自相矛盾。
當前,新一屆政府既旗幟鮮明地反「港獨」,又引導香港居民聚焦經濟民生議題,並盡可能緩和社會政治對立。從遏制「港獨」角度看,是「標本兼治」,從香港發展全局看,是「綱舉目張」。
遏制「港獨」是維護「一國兩制」之根本。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特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以遏制「港獨」作為今後5至10年特區一切工作之「綱」,「綱」舉「目」才能張──帶動特區經濟轉型、社會演進和政治轉變。
為「港獨」辯護的動機
香港居民應當注意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即:除了西方若干媒體和少數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同香港親反對派知識分子一起攻擊特區政府依法遏制「港獨」外,西方國家政府沒有一個發表類似評論。即使末代港督彭定康發表同情「港獨」分子的言論,他也承認「港獨」不切實際。
香港居民應當思考一個必須看清的問題,即:究竟哪些人出於何種動機在為「港獨」辯護?是那些自己膽怯、躲在後面,鼓動青年冒險的親反對派知識分子,是那些以香港穩定繁榮為賭注的既得利益者。
香港有兩類既得利益者,一類人理解九七後香港不可能在九七前狀態下停滯不前,他們不同程度地願意接受香港與時俱進;另一類人希望時光倒流,香港永遠停留在他們所熟悉的港英年代。前一類人明白並接受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後一類人希望借助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來保護他們心目中的「樂園」。既得利益者只佔香港人口的很小比例。大多數香港居民的利益繫於「一國兩制」與時俱進。香港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以及公共知識分子的言行是否道德,必須以大多數香港居民的利益來評定。
誤入「港獨」歧途的青年應當醒悟,那些給你們頭上套道德光環的親反對派知識分子是「居心叵測」。有人稱讚你們堪比曼德拉,你們就要反思為何讚美你們的人自己不做曼德拉?「火中取栗」是愚蠢的,唆使人「火中取栗」更是邪惡。
建制派、尤其愛國愛港中堅力量在從法律和政治上揭露「港獨」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港獨」的理論批判。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