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銘僑看好渣打GCNA金融市場未來五年的利潤表現,預料每年可保持高單位數增長 大公報記者黃裕慶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渣打銀行預期中國將繼續開放市場,令香港率先受惠,所以在過去一年開始增加香港區人手,是該行自2015年底大規模重組業務之後,恢復較快增聘人手。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地區(GCNA)金融市場部主管陳銘僑表示,預料在未來五年,大中華區將成為「集團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地」,而來自GCNA金融市場的利潤增幅,可望「每年維持高單位數增長」。
利潤料每年高單位數增長
渣打集團(02888)在2015年11月底公布策略檢討,並大幅削減經營成本。陳銘僑表示,市場幾年前對中國經濟較為憂慮,而香港作為大中華地區樞紐,不少業務的交投量下跌,銀行人手相應縮減。
及至近年,有見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發展形勢向好,他說「未來幾年也比較睇好」,加上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確實上升,所以今年以來,渣打在內地和香港的盤房(dealing room)開始增聘人手,及「希望趨勢持續」。
具體而言,過去一年在金融市場部門內,陳銘僑指渣打增聘的人手,主要用於拓展以下三個範疇的業務,包括二手債券買賣、大宗商品交易和結構性產品。
他沒有透露詳細的增聘數據,但說截至目前為止,渣打在香港的盤房(前台加中台)職員合共約300多人,「幾乎全部坐滿人」。
陳銘僑續說,預期中國將繼續開放市場,而香港作為區內樞紐將率先受惠。根據渣打估算,預期在未來五年,大中華區將成渣打集團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地,若不及早部署,可能會落後於人。
其中一項部署是債券交易。陳銘僑解釋,預期在一至兩年內,中國債券市場將獲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之內,令使用「債券通」渠道的每日交易量顯著上升,屆時銀行將可運用衍生工具推出結構性產品(例如Total Return Swap,總回報掉期),為銀行增加收入。
債券通的每日交易量現時估計為15至30億元人民幣,他預計到了明年初時應可增加至50億元人民幣。
冀拓債市平衡收入結構
渣打以往較專注於外匯與利率相關產品,來自這些產品的利潤佔渣打全球金融市場的比例高達85%,而來自債券相關的利潤只為15%左右。
陳銘僑補充說,希望藉着拓展債市業務,一方面可增加銀行收入,同時令收入結構更加平衡。
由年初至今,亞洲地區(日本除外)的G3債券發行量已達2360億美元,較2016全年的2040億美元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