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差異競爭 藉加工增盈利

時間:2017-09-25 03:16:06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夏微上海報道:由於生鮮品的保鮮期極短的特點,以及冷鏈物流的發展狀況及運營成本,生鮮電商長久以來面臨着盈利難題,多數同業已被淘汰出局,少數幸存者則尋覓靠山,先後被貼上了「阿里系」、「蘇寧系」、「京東系」的標籤。在外界看來,生鮮電商已成為重資本生意的代名詞。

  不過,柳智卻找到了另外一條出路,「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產品和模式實現盈利」,背後的秘訣正是公司主打的淨菜。「我廚」通過對生鮮產品的加工,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方便,也為自己創造了更大的利潤空間。「我們把這個叫做加工增值。」

  2016年9月份舉行的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曾公布一組數據,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7%處於巨額虧損狀態、88%略虧、4%持平、僅有1%實現了盈利。作為1%中的一員,「我廚」的加工增值業務十分突出。據介紹,在「我廚」約1300個SKU(庫存量單位)中,20%是半成品淨菜,但這20%產品的毛利貢獻率卻足足超過50%。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做一道萵筍肉片,消費者自己購買萵筍製作可能並不需要整隻萵筍,那多出來的怎麼辦?我們就可以通過加工,把一隻萵筍賣給兩個或更多消費者,對消費者來說提供了便利,對我們自己來說增加了利潤空間。」記者瀏覽了「我廚」的菜單後發現,上百種菜式的價格在10元(人民幣,下同)至30元不等,遠遠低於同樣菜式在餐廳中的消費。柳智透露,每道淨菜仍可淨賺三成利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