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金融監管力度加強 緊跟行業創新步伐

時間:2017-09-19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同業競爭日益激烈,推動金融業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七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關於加強金融監管的信號更加明確。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會上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做好金融工作,應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分析師 古 宇

  事實上,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出於對金融危機影響程度、波及範圍的擔憂,主要經濟體的金融監管都得以強化。如美國通過頒布號稱大蕭條以來最嚴格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賦予美聯儲執行超級金融監管者的職責;歐盟新建系統性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監控和預警各類風險,同時歐央行被賦予更大的監管權力;英格蘭銀行取得全部金融監管權限,被賦予全面負責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的職責。

  金融監管的內外之別

  反觀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金融發展歷史經驗表面,經常出現的尷尬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本輪危機後,出於對經濟復甦、社會穩定的考量,金融過度承擔了支持實體經濟的任務,金融監管的嚴厲程度並不實。因此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遞出加強金融監管的信號,並且近期金融監管當局執法檢查力度明顯增強。

  與中國金融監管加強相對的是,今年六月份美國財政部網站發布了一份報告,主題是對美國金融系統監管的狀況做出評估,回應的是特朗普政府成立之初,提出的對《多德.弗蘭克法案》的審查,因為特朗普政府認為,危機後出台的《多德.弗蘭克法案》過於嚴厲,造成美國金融系統負擔過重、監管成本過高,影響了實體經濟的活力。

  然而,中美之間金融監管取向的「一收一放」,是否說明中國金融監管嚴於美國,而美國成了監管政策窪地呢?筆者認為,恰恰相反,中國金融監管的收也還不如美國的放更嚴厲。由於中國金融發展歷程較短,很多金融監管當局的歷史並不長,也都是分批從人民銀行剝離出去的,在地區及以下層級,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實際上金融監管相對寬鬆。

  金融監管的協調與合作

  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同業競爭日益激烈,推動金融業混業經營趨勢明顯,金融產品創新更使銀、證、保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模糊,在中國分業監管的格局下,金融監管的協調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在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的「三定」方案中,已經提出了建立兩個層次的協調機制,分別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央行等部門建立健全協調機制,以及在國務院領導下,央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則明確人民銀行履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現實中,金融機構面臨的情況是,多頭監管,負擔較重。因此,應避免監管協調成為口號式的東西,加強研究如何既不增加監管對象的負擔,又能減少監管的真空地帶,並在此基礎上,改善金融監管效果。

  另方面,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經濟體均意識到系統性風險的危害、危機蔓延之快以及影響之深,因此二十國集團、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多邊機制不斷強調金融監管合作的重要性。但應了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多邊場合,國家之間在金融監管合作的問題上,爭奪的只是利益。因此,中國應加快監管領域的基礎研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準則的制定,此外,通過綜合國力的提升,不斷提高在多邊場合的話語權。

  監管理念與監管技術

  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一直是有對立、但相互推動發展的事物。就像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上的違禁藥品與興奮劑檢測手段。從美國的金融發展里程看,也是如此,每一項重大的金融產品創新,都是為了規避當時的金融監管。

  隨着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金融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產品或現象,較早的餘額寶、P2P,近期內地五大銀行陸續與互聯網巨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京東推出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借記卡—小金卡、騰訊推出微眾卡。其實市場上還有很多很多的創新產品不勝枚舉,但金融監管是否跟上了創新的步伐?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當前中國的金融監管應從兩個維度改善。一是監管理念。在知識更新頻率飛快的當下,對於金融領域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監管當局應保持敏銳的觸覺,加強對市場上新事物的學習和研究,及時更新知識儲備。同時,監管當局應轉變監管理念,明確監管是為了完善金融服務,監管是為了防範金融風險,監管是為了推動金融改革。

  二是監管技術。傳統的監測分析手段,包括報表或問卷的下發、填報、收集、整理、歸納等程序,相對耗時費力、且側重於事後管理,應增加大數據技術在監管領域的應用,實現定位精準、即時捕捉、事前預測等功能,大數據應用可以呈現每一個金融行為的原始狀態,一定程度上不需要分析這個動作了,監管當局直接針對不合規的行為進行糾正、處罰。

義理社會與合規文化建設

  適逢全國小學生開學,小豆包們不單要接受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在社會活動中的規矩、規範、規則,更像一個社會人。小學以前的孩子,則更像自然人。金融監管的初衷就是這樣,要求市場上的參與者遵守一定之規,大家公平競爭(a level playing field),不合規就要被金融監管當局揪出來,接受處罰,因為不合規的益處是能夠獲得更多資源或收入。

  但有個問題需要關注,金融機構會有僥幸的心理,認為不合規的行為也許不會被金融監管當局發現,或者不合規定行為即使被發現,也可以通過講情說理等手段免於接受處罰。上述問題在中國這樣的義理社會更容易出現,義理社會講的是合於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倫理道德相對模糊,缺少明確的標準。與之相對的是契約社會,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並接受相應的義務,以保護自己和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種類的傷害,明確的規則是前提。

  金融監管的力量不是集中在抓不合規的金融機構上,而是推動金融機構合規文化建設,主動減少不合規的行為。合規文化培育對於金融監管的效率、效果將大大提升。合規文化就是在金融從業人員心中形成「有知有畏」的概念。

  近年來,隨着金融業的發展,金融監管過程中發現的風險案例大體有兩類,較大比重的屬於從業者「無知無畏」,並非故意違反監管規則,而是對規則掌握不透,缺乏敏感度,從而形成違規;還有一類危害更大,屬於「有知無畏」,在金融業爆出的操縱市場、老鼠倉、員工參與非法集資、理財產品飛單等案例中,從業人員深諳監管規則,但為了短期利益,鋌而走險,為所在機構帶來聲譽和經濟上的雙重損害。

  因此,金融監管要實現「管而不僵、放而不亂」,需要依靠金融機構重視合規文化的建設,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做到人人「有知有畏」,熟悉規則、尊重規則,在規則框架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保證金融業健康發展,既服務好實體經濟,又防控好金融風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