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警惕美台勢力加強煽惑學生\陳光南

時間:2017-09-05 03:15:44來源:大公網

  香港的人心擁護穩定,但反對派卻以街頭暴力破壞香港經濟和民生的發展。而美國和台灣勢力對此並不甘於現狀,決定推動更激進的街頭鬥爭策略,利用青年學生當炮灰,發動第二波衝擊。

  前中情局特工Ralph McGehee在他的書《Deadly Deceits:My 25 Years in the CIA》中寫道,一九九一年後中情局的主要工作,便是顛覆中國和古巴政府。於是,在「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大都會香港,就成為了外國勢力顛覆內地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突破口了。「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也曾獲美國國會資助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支持;一眾反對派更不時參與NED舉辦的論壇、培訓,其中黃之鋒就是NED近年的一大「傑作」。美國熱衷於宣傳香港掀起「雨傘革命」,大力支持「傘兵部隊」參加香港各個級別的選舉,要求他們舉起「香港自決」的大旗幟,並且撮合「港獨」和「台獨」分子合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目的就是要把香港變成顛覆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個前進基地。

  美媒顛倒黑白攻擊法庭

  美國地緣政治學者威廉.恩格達爾最近撰文指出:在發起「佔中」的香港人面孔背後,美國國務院和它最愛的NED,透過它的「女兒」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管理着「佔中」的運作。此外,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Michael Pillsbury日前在美國電視訪問中亦承認,美國為確保民主可在香港發展,過去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了香港數百萬美元。而「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更直接得到NED的支持,他的角色就是煽動「佔中」,並且為「雨傘革命」研究策略,把香港大學的法律系變成利用法律的空子,制定煽動青年人「違法達義」的理論研究中心,進行指導動員青年人反對國家的各種鬥爭。

  最近網上透露出來的消息更指,李柱銘和美國哈佛大學法律系有密切連繫,互相提供理論支援和策略研究,李柱銘最近還介紹戴耀廷到哈佛大學擔任名譽職位,加強港美之間反對中國的策略研究。更有人推測,如果形勢不對,某人很可能預早逃案,利用哈佛大學法律系的名義,作為他的保護傘,以逃避香港法律的制裁。

  最近一個時期,美國的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炮火連天,全面攻擊香港法院對黃之鋒、周永康的判刑,把他們吹捧為「政治犯」,完全不提他們參與暴力衝擊的事實和觸犯了香港的公安法例。美國報紙好像患了失憶症,忘記美國的法院曾經重判了「佔領華爾街的激進青年人」,刑罰是十四個月的監禁。

  美國報紙為什麼不把「佔領華爾街」的青年人列為政治犯?為什麼要採取雙重標準,只允許美國法庭判刑,不允許香港法庭對暴力者判刑?香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譚允芝認為,發布有關言論的外媒「九成九九都沒有研究上訴庭判詞」。原因是,美國報紙在發表評論時,上訴庭的英文判詞仍然沒有發表,當時僅僅發表了中文判詞。外國傳媒沒有切實理解香港的司法體制,因此法律界有必要作出「很大反應的反擊」,駁斥所謂法庭判決有政治考慮的說法。

  所謂有政治考慮的判決,說明了美國有一個總體的戰略部署,就是要把黃之鋒、周永康吹捧為現代的馬丁.路德.金,要通過諾貝爾和平獎,樹立他們候選人的形象,繼續挑戰中國的「一國兩制」,發動第二波「雨傘革命」,鼓勵更多反共反基本法的年輕人參加香港的各級選舉,給國家製造更多麻煩,拖國家發展的後腿。

  甘迺迪侄女加入「造神」運動

  最近有幾個事件,不能不令香港人感到擔憂。蘋果日報報道,美國已故前總統甘迺迪侄女Kerry Kennedy寫信撐黃之鋒。說黃的「罪名」與馬丁.路德.金不相伯仲,提醒獄中的黃之鋒,「國際社會與他同行,包括與之鋒素未謀面的人,他們都被你的勇氣和承擔所啟發」。

  緊接着,蘋果日報和美國報紙都在報道黃之鋒、周永康的獄中日記,強調一定要挑戰基本法,要把「雨傘革命」鬥爭進行到底。再接着,香港的反對派認為教育領域是他們的強項和優勢力的戰場,強調要反對國民教育,挑戰特區政府。湯國華中學前日舉行開學禮,學生會主席、中六生湯錦婷作了發言,強調要全力支持監獄裏的政治犯,支持黃之鋒、周永康,要繼續擇善固執,堅持當初「佔領」的鬥爭方向。反對派的後設報紙公然說,一定要讓香港的年輕人繼續反對法庭的判決,讓特區政府面對「失去年輕人」的結果。

  年輕人沒有政治經驗,也缺乏人生經歷,再加上戴耀廷式的教師不少,一直利用上課機會教唆犯罪和洗腦,極力主張違法就是正義,違法就是維護法律,是非顛倒。他們實際的用心,就是利用學校作為平台,把香港的青少年學生作為它們的工具,再度搗亂香港。教育戰線的問題,是否「硝煙已經平息」,進入了「大和解」時期?看來不是時候。樹欲靜而風不息,美台勢力正在全力加碼,製造對抗。若果東風壓倒不了西風,香港的中學和大學,將會是「香港自決」和「港獨」的發動機,香港也不可能平靜下來。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