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8月23日訊(記者 李永青)惠譽評級指出,得益於本土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中國汽車製造商已經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重要的參與者。未來,中國可能成為電動汽車的首選市場。惠譽表示,兩年前,中國的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的銷量已經超過美國的特斯拉汽車公司,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此外,去年全球20大電動汽車品牌中有9個來自於中國。
由於有利的本土條件正在中國推動一場電動汽車革命。與全球大多數市場類似,為了滿足監管層提出的日趨嚴苛的燃油經濟性目標,電動汽車生產銷售已成為汽車製造商在中國不可或缺的戰略。同時,大規模的公共部門推廣應用以及大力的政府刺激政策推動了需求的激增。在近期為打擊騙補而下調補貼幅度之前,中國為純電動汽車和插電混動汽車提供的購車補貼金額均在全球排名第二,分別僅次於挪威和荷蘭。
儘管已經取得相當大的進展,電動汽車革命可能尚處於初始階段。電動汽車(也包括電動客車和電動卡車)仍只佔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小部分,2016年的市場份額僅為1.8%。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激進的目標,包括2020年電動汽車的年銷量要增加至200萬輛。中國的「十三五」規劃則提出,到2020年,電動汽車的國內市場份額要達到5%,2025年要達到20%。電池成本的持續下降可能進一步促進電動汽車的應用,因為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可以抵銷補貼在多個市場的逐步取消。
然而,同步發展能夠滿足電動汽車需求的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電動化出行快速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挑戰。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相比傳統燃油汽車有限,從而導致了同等程度的里程焦慮。大規模充電網絡的缺乏最終可能令政府制定的電動汽車銷量目標面臨挑戰,因為後者並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來支持。
有關國際汽車製造商能否應對挑戰?惠譽指出,得益於本土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中國汽車製造商已經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重要的參與者。這與全球範圍內推進從傳統內燃機轉向開發替代動力的趨勢相符,包括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發動機。法國和英國已公布其至2040年禁售汽油和柴油汽車的目標。沃爾沃是首家宣布將停產燃油車的汽車製造商,因為其相對較小的規模和財務實力使其可以集中投資。
儘管如此,全球汽車製造商將在追趕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過程中面臨巨大的困難。他們面臨來自供應鏈、基礎設施發展、鼓勵公眾購買以及監管等方方面面的挑戰。而中國的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使其可以確實地使大量電動汽車上路行駛,其進展要遠遠快於消費驅動型的西方經濟體。
然而,全球製造商已經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加快開發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並增加車型供給。他們還受益於其公認的專業技術知識、在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地位以及其總體規模優勢。
雷諾日產、寶馬、戴姆勒和大眾計劃到2025年之前將其電動汽車銷量提升至總銷量的20-25%,其中大眾計劃在旗下各品牌推出30款電動汽車新車型。標緻雪鐵龍則預計在2023年之前為其80%的車型推出電動版。儘管這些目標可能超額完成,或相反地比計劃中晚幾年實現,這些目標本身反映出傳統汽車製造商對於新動力系統的積極策略,以及他們對電動汽車滲透率將在中期內大幅上升的預期。
同時,新的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將在中國成立,例如大眾和江淮汽車成立的合資車企。這類新合資企業豁免於外國汽車生產商最多成立兩家合資車企的限制。這為國際製造商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可以利用其本土合作夥伴的現有資源快速提高在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尤其是在低端電動車汽車市場。
一些汽車集團近期也宣布計劃來鞏固他們在電池供應鏈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大眾與寧德時代(CATL)、戴姆勒與北汽的合資合作。惠譽認為,其他製造商也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採取類似的舉措。
因此,惠譽認為,老牌美國、日本和歐洲製造商將能趕上特斯拉以及來自中國的其他新進入者的步伐。
惠譽指出,未來兩至三年內,隨着中國本土品牌與全球對手競爭和合作的展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尤其是其競爭格局將值得關注。儘管該市場一直由本土製造商主導,國際汽車製造商將利用其合資車企生產國產車型,迅速迎頭趕上。鑒於國際汽車製造商的品牌實力,許多已在歐洲和美國規劃和開發中的新車型可以輕易地引入中國生產和銷售,只要其定價相比傳統燃油汽車具有一定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