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殷勇昨日在黑龍江伊春表示,優化開發性金融模式將有助於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化解相關風險。
據中新社報道,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當日舉行。殷勇在演講中引述亞洲開發銀行數據稱,從2016年至2020年,除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國家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約為每年5030億美元,但該地區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資金供給量總額僅為每年1960億美元。
「可見,兩者間差額達每年3070億美元,約佔所涉及地區GDP的5%。」殷勇指出,按該比例推算,未來幾年間「一帶一路」建設全覆蓋區域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將超過每年6000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開發性金融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投融資渠道。中國官方此前宣布,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於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
對此,殷勇表示相關方面還應盡優化開發性金融模式,發揮其槓桿作用、提升效力。主要可從四方面着手:
一是盡可能用於股本投資,從而撬動更多債務融資;
二是盡可能用作劣後級資本,承擔更多風險,從而撬動更多股權投資跟進;
三是盡可能採取公私合營模式,更多撬動私人部門投資;
四是應盡可能投資與基礎設施、國家安全相關的項目,給市場和沿線國家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從而撬動更多項目投資。
殷勇同時強調,上述措施還有助於化解「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金融風險。他指出,一旦資金槓桿效用得以發揮,就可以運用分散化手段完善「一帶一路」建設開發性融資的風險管理,避免將有限的開發性金融資金集中在少數大型項目上。「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防範開發性金融風險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