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無處不在經濟學理論指的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和平合作和開放包容的規範性力量
「一帶一路」倡議在2013年底提出以來,引發各國的關注。源自於古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但並不局限於古絲綢之路的理念、範圍,而是富含廿一世紀的時代氣息。尤其是與自發的、「有機」的古絲綢之路不同,「一帶一路」是由中國首先倡議,既是對中國的發展、責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為正陷入泥淖的世界經濟開出了一劑良方。/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梁海明 澳門大學全球事務總監兼校長特別顧問 馮達旋
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來自30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以及超過130個國家政府官員、經貿領袖的積極參與,這也引起了世界各國對「一帶一路」的更大關注,國際學術界也通過各種理論體系來研究和分析「一帶一路」,希望以此進一步了解和判斷「一帶一路」的真正內涵與未來發展趨勢。
現有理論難分析「一帶一路」
由於「一帶一路」並不僅是經濟措施,也並不局限於單一的科技、地緣政治或文化交流,它是上述所有領域的集合體。只有將這些領域全面納入考慮,才能理解這個倡議的深刻內涵。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一帶一路」理論的過程中,各國的學者對其他文明和地區的行為方式、思想觀點的包容與尊重是至關重要的,也有助於「一帶一路」理論體系的快速形成。
筆者經過總結發現,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學者們,目前主要通過以下理論來分析「一帶一路」倡議:
最多學者以國際關係學理論來研究「一帶一路」,有學者提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西進戰略,是要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競爭。但筆者認為,國際關係學解決不了「一帶一路」提出的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問題,以國際關係學理論來解釋「一帶一路」倡議有所偏頗。
為數不少的學者是以地緣政治學理論來分析「一帶一路」,雖然政治學有經濟學所理解不了的動機,但所有政治都是「家門口的事」(All politics is local),對於很多國家而言,其「家門口的事」是如何發展經濟,如何開展國際經濟合作並從中受益,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可以協助各國解決「家門口的事」,因此,僅用地緣政治學理論來分析「一帶一路」,並不完全正確。
以區域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一帶一路」的學者有不少。然而,「一帶一路」提出要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向全球經濟提出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模式,區域經濟學理論並無涵蓋這些內容。
文化經濟學理論也是部分學者用來分析「一帶一路」倡議,雖然文化有助民心相通,打造文化產品有助推動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但「文化+經濟」如何解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問題、如何令沿線國家認可、接受中國的文化及產品、如何解決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由此可見,文化經濟學也並不能解釋「一帶一路」的所有現象。
至於有學者提到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這套理論比較適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但並不適合沿線國家的發達國家,也不適合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
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可以用全球化理論來解釋,雖然人類所面臨的經濟、政治、生態等問題則越來越具有全球性,但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各國的國家主權事實上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一帶一路」的內涵,並非是為了通過全球化來干涉他國的主權和內政。
除了上述幾個理論之外,還有以下一些理論用來分析「一帶一路」倡議,例如歷史地理、生態環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區域國別、民族宗教、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地方外交、全球價值鏈、全球生產鏈、全球產業鏈;全球治理、公共產品;國家形象、輿論傳播;公共政策以及信用等,這些理論雖然能部分解釋「一帶一路」的現象,但未能完整地體現「一帶一路」所有的內涵。
「一帶一路」原創理論有不足
針對以上理論體系的缺陷,並根據「一帶一路」的內涵,有學者提出了「一帶一路」原創理論:雙環流理論、全球互聯互通理論和共同現代化理論。
雙環流理論指的是「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價值雙環流結構中,構建以中國為主導的亞歐非大區域治理平台,平衡經濟治理與社會治理,從而促進本國產業結構升級,以實現和平崛起的一套全球治理機制。
但該理論的問題在於,「一帶一路」範圍並不僅限於亞歐非,而是全球任何認可「一帶一路」理念的國家,都可參與「一帶一路」。此外,若「一帶一路」僅以中國為主導,離開美國、日本和主要歐盟大國的參與,全球治理有缺陷。
全球互聯互通理論指的是,互聯互通目的在於促進相關國家之間交往的便利化和流動性,互聯互通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網絡,沿線國家間「不通」的地方少了,彼此容易從更強的關係網絡發展到合作共贏的共生體系中。「對接」是互聯互通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詞彙,合作各方將彼此需求對接,強調的是平等和相互尊重,是合唱而不是獨奏。
上述理論的問題在於,首先要做到這一點,「一帶一路」的理論基礎應該且必須包含其他文明的行為方式與方法,並對此有深刻的理解,而且「一帶一路」僅是「對接」的話,又如何為全球的經濟發展探索出一條比當前更有效的發展道路,以及如何凸顯中國智慧、中國模式對全球經濟復甦、經濟穩定的作用?
共同現代化理論是指以實現人類不同層次共同利益為目標的、以多個國家組成的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國際共同體推進的現代化道路,它以合作共贏為核心原則,採取國際合作的方式,充分考慮人口和生態環境因素,追求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該理論的問題在於,如果只談發展,則缺乏了文化層面的互聯互通,況且,「一帶一路」沿線中,不少是發達國家、地區,已經實現了現代化,進入了後現代的階段,「一帶一路」建設也需要注重這些進入發達國家、地區的具體訴求。
「一帶一路」是無處不在的經濟學
為彌補上述理論的不足,以及真正體現「一帶一路」的內涵,筆者提出了「一帶一路」的一個原創理論:無處不在經濟學(Omnipresence Economy)理論。
無處不在經濟學理論指的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和平合作和開放包容的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借助中國的文化價值準則和中國發展模式,與西方國家努力構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互相促進的格局,並共同推進文化融合創新,以及進行「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向全球推出新的文化產品和移動互聯網、智能製造等產業,以此引導世界發展潮流,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主動深入了解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文化、生活和希望發展的訴求,以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為「雙核心」,並在文化、金融、環保等領域增強合作,為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中國的智慧、中國的方案。通過中國與環球各國的互聯互通,以無處不在的經濟合作形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處不在經濟學的根本原則,則是筆者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即必須是全面包容的、和平的。
無處不在經濟學理論的意義在於,自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危機之後,環球經濟欲振乏力,惟西方國家不但自顧不暇,亦難尋拯救世界經濟之良策,凸顯當前由西方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奏效,亟需變革。面對環球經濟的窘境,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希望更加主動地去了解全球的發展趨勢,更加深入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融合及文化交流,更加注重穩定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以此了解各國人民所需,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所求,為全人類的福祉,作出中國應有的、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