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帥北京報道:根據財政部PPP中心的最新統計,截至今年六月末,內地按照財政部相關要求,審核納入項目庫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有13554個,總投資額達16.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覆蓋19個行業領域。其中,已簽約落地的項目有2021個、投資額達到3.3萬億元,整體項目落地率為34.2%。
財政部此次發布的三批PPP示範項目總數,較之以前發布的數據略有出入。在具體項目庫中,2014年第一批PPP示範項目最初為30個,後來陸續調出8個,目前在庫22個;2015年第二批PPP示範項目最初為206個,陸續調出44個,目前在庫162個;2016年第三批PPP示範項目有516個,不過在一般PPP項目上,今年上半年新入庫PPP項目2632個,退庫338個。
財政部PPP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稱,退庫原因主要有三類:項目因缺乏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投資額過小或期限過短、已採用其他模式等,不再採用PPP模式。項目無法推進被政府叫停。項目在前期重複入庫被逐步整合刪減。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閩榕對此表示,PPP項目退庫屬正常的,這樣能夠及時淘汰難以啟動、策劃粗糙、已經過時或重複合併不必要的項目,使PPP項目更加健康。
市政運輸環保佔逾半
從行業領域來看,落地PPP項目數前三位的行業領域分別是市政工程、交通運輸以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共佔落地項目總數的64.3%。
李閩榕透露,目前的PPP項目集中的領域大多數不涉及項目建成後的運營,而央企、國企一般不參與項目建成後的運營,這些項目的承建方基本上都是央企和國企。
PPP項目的回報機制有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三種,綜合財政部從今年上半年各月、2016年年末、2016年同期的三種回報機制項目數統計,可以看出政府付費類和可行性缺口補助類入庫項目的比重,基本上呈逐月、逐季度小幅上升趨勢,使用者付費類入庫項目的比重變化趨勢則相反。
李閩榕分析,PPP項目目前回報周期過長,非國有資本對大多數項目玩不起、無興趣,只有央企、國企結合財政啟動資金才能完成。要改變這種狀況,可根據PPP的多種方式,採取適合非國有資本的方式如BT(Build-Transfer)等方式,引導非國有資本積極參與PPP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