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務卿蒂勒森昨天就朝核問題發表了一些新言論,令聽慣了華府戰爭威脅和恫嚇及朝核問題「中國責任論」的各方感到耳目一新,也引發美是否改變對朝政策的聯想。
蒂勒森的聲音確有許多新意。對朝鮮,蒂勒森用了四個「不尋求」,即不尋求政權更迭,不尋求政權垮台,不尋求加速朝鮮半島統一,不尋求藉口向三八線以北派兵;對中國,蒂勒森稱如今的朝鮮局勢只怪朝鮮,不怪中國;對和談,蒂勒森不排除在某個時刻,美還希望與朝鮮展開對話。
對蒂勒森的言論,各界褒貶不一。有人稱「太過軟弱」,是在向朝投降;也有人指這與特朗普總統「將對朝交戰作為一種選項」的立場不符;但也有人稱讚,這是華府就半島局勢發出的「最勇敢聲音」。各方從各自利益、立場出發,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但「褒」也好,「貶」也罷,這是從美方發出的十分罕見、還算靠譜的聲音,與中方立場有不少交匯點。
中方多次強調,朝核問題的實質是朝美關係,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符合各方利益,需要各方齊心協力,相向而行。作為半島近鄰和負責大國,中方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發揮着重要作用,這是有目共睹、無法否認的事實。中方敦促有關國家切實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真正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半島問題重回和談正軌。中方提出的「雙軌思路」,既是針對朝方,敦促其放棄核導活動,也是針對美韓等,暫停刺激朝鮮神經的聯合軍演等行動,目的就是要緩和緊張局勢,為對話創造條件。
但中方建議並未獲得美方積極響應。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華府把向中方施壓作為解決朝核問題的主要出路,不斷把「大帽子」扣到中國頭上,期望中方創造奇跡。與中方「促和勸談」背道而馳的是,美韓等國既無意停止軍演,無意重返和談,更加速部署「薩德」系統,不斷發出戰爭恫嚇。對韓新政府發出的制裁、對話並舉的微弱聲音,華府也以「先棄核,後談判」立場未變給予斬釘截鐵的拒絕。正是美對朝敵視政策,才令平壤走「擁核」之路,也正是其不斷升級的制裁與威脅,才令朝核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解。
很明顯,蒂勒森言論與美新政府的一貫立場是相左的。暫不知其「新論」能否得到總統認可,亦不知這是否意味着美立場發生轉變,至於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半島局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不要忘記,蒂勒森曾是宣布美對朝「戰略耐心」已經用盡、戰爭選項「擺上桌面」的第一人,也是「中國責任論」的重要推手。蒂勒森「朝核觀」是否成型,尚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