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乳癌中醫防治智慧》提供針對乳腺疾病的中醫防治建議。
【大公報訊】記者顏琨報道:近幾年,香港乳腺癌發病人數急速攀升,發病率高居本地癌症第三位。而西醫的治療存在一定局限。為了令女性更好的了解乳腺癌的防治思路,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首席講師陳建萍表示,養肝在防治乳腺癌中十分重要,日常中可以從情緒、睡眠、飲食、運動及經絡按摩等方面來預防乳腺疾病。
中醫角度切入 填補西醫局限
日前,在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及中醫藥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由陳建萍領銜的粵港澳中醫師團隊推出新書《乳癌中醫防治智慧》。在該書的新書發布會上,陳建萍為中醫師和市民介紹「治未病」的中醫養生理念,從飲食、情緒、體質調理等多方面,提供實用且具科學根據的中醫防治建議,幫助女性從日常生活中遠離疾病威脅。
提及完成此書的契機,陳建萍表示自己曾目睹不少香港乳病患者的痛苦和無助,由於不少女性對於乳病的重視程度不夠,錯過最佳的診療時機。而在乳癌的治療方面,西醫存在一定的治療局限,例如手術、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以及復發、轉移的難題。
《乳癌中醫防治智慧》填補了該領域乳癌防治的空白。從簡介篇、病因病機、預防篇、診治篇、康復篇和附篇(西方醫學的認識)六個類目,深入淺出地介紹中醫對乳腺病的診療及防治思維,更特別強調生活方式在防治乳病中的重要性。
情緒飲食運動等多維度治療
在中醫的觀念中,健康的肝成就健康的乳房。從中醫乳腺病專家林毅的「六鬱治乳」學術思想到「乳病從肝」理論,情緒、睡眠、飲食、經絡、運動等生活方式對治療乳癌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可以從多維角度探索乳病的行為醫學治療。
《黃帝內經》:「足厥陰肝經……布於胸脇,繞乳頭而行」。《聖濟總錄》:「以沖任二經,上為乳汁,下為月水」,這意味着乳汁與月經皆由沖任二脈同源而化。當女性氣血不足、肝脾腎虧虛,繼而氣滯、血瘀、痰凝,毒淤阻於乳絡,乳絡不通是導致乳腺癌的核心病機。
中醫認為,乳癌的發病與負面情緒有着密切的關聯。憂思鬱怒、情志內傷會加速乳癌的發生與發展。因此,乳腺癌的中醫防治強調養肝、柔肝、疏肝,倡導從情緒、飲食、運動、睡眠等多維度切入,恢復肝的「疏洩」和「藏血」功能。
除了情緒穩定,經絡暢通也很重要。脾經、肝經和腎經都會經過胸部,每天拍打或按摩脾經、肝經和腎經有助於氣血的運行。例如對應肝經的太沖穴、行間穴,對應胃經的足三里,對應腎經的三陰交(三陰經交會穴)、湧泉、關元、太溪等穴位。在運動方面,可以在全身運動的基礎上,增加局部的主動和被動運動,如乳房的(車輪式)按摩、擊打章門穴等。在飲食方面,要注重營養均衡,多吃有益於乳房健康的食物,例如魚、黃豆、番茄、胡蘿蔔、菜花、黃瓜、絲瓜以及一些綠葉蔬菜。此外,好的睡眠、運動、音樂治療都有助於乳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