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鼓勵發展綠色金融
時隔五年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上周末再度召開,着重強調保障金融安全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對未來金融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未來金融業發展的三項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強調做好金融工作的四項原則是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和市場導向,為未來一段時期金融政策制定和金融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 李 彤
「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回顧過往,歷次金融工作會議均根據當時全球經濟形勢,以及中國經濟金融的內外部環境提出了遠見性、針對性和實操性兼備的改革方案,推動整個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1997年第一次會議,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研究了當時的經濟、金融形勢,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業不良資產,發行特別國債補充銀行資本金,成立保監會和證監會實行分業監管。2002年,在推動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會議決定成立了匯金公司推動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設立銀監會加強對銀行監管。2007年會議提出了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擴大企業債發行規模的要求,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成立中投公司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2012年,面對迅速擴張的地方政府債務和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會議提出了包括防範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等在內的金融改革八項議題。
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經過上一輪擴張期後,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部分結構性問題逐漸凸顯,對金融監管和金融改革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在中國經濟金融對世界影響逐漸深刻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金融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對世界經濟復甦基礎的鞏固和全球金融安全的維護。
一、明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核心宗旨
金融改革和防控風險的根本目的在於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未來五年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四個重點方面:
1.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高直接融資規模是降低企業部門槓桿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以貫之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會議將直接融資放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措施中的第一位,不僅凸顯直接融資的重要地位,而且預示未來直接融資在資本市場建設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6年四季度以來,A股IPO發行提速,對再融資、併購重組、大股東減持等資本市場行為監管趨於嚴格,未來政府將加快內地股票市場改革發展,進一步完善IPO、再融資等資本市場融資手段,加大股權融資對實體經濟支持。
2.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隨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上規模、拚數量的外延式擴張路徑已走到盡頭,金融業要樹立質量優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轉向內涵式發展,在供給側更加注重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靠競爭力贏得發展。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可促進市場競爭,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服務於中小企業等經濟薄弱領域,優化金融資源空間配置和金融機構布局。保險業將回歸風險保障功能,短期內投資類產品創新和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擴張都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3.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鼓勵發展綠色金融。我們預計,主要銀行將相繼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整合政策性金融、農村金融、小微金融、金融扶貧、棚改基金等金融業務,加大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薄弱領域支持。
4.金融業發展要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清理規範中間業務環節,避免變相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短期內,金融同業和表外業務將有所收縮,傳統貸款將發揮更大作用。
二、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體系尤其是協調性改革是推進其他金融改革的重要基礎,此次金融工作會議的核心成果是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這意味着,現有「一行三會」的基礎監管格局得以維持,在更高層面設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籌負責金融監管的重大決策和日常監管協調。
中央維持「一行三會」的基礎監管格局,反映出審慎推進改革和希望保持穩定的理念。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替代現存的部際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將金融監管協調權由「一行三會」層面上收至更高層級,一定程度上將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進一步明確金融管理是中央事權範圍。同時,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擁有對「一行三會」管理部門進行監管的權力,可對金融管理部門的失職、瀆職行為進行問責。
做實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進一步強化中國金融體系監管的集中統一,大幅提升金融監管的權威性、監管協調的有效性和監管效力的輻射範圍,更大程度發揮金融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政府與市場邊界問題、金融資源配置市場化問題和監管相對獨立性問題,需要明確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和一行三會各自的職責範圍。
三、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強化金融市場管理
隨着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金融體系穩健運營面臨更大挑戰,防控金融風險成為中國經濟轉型階段的重要目標。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度明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是去槓桿。中國去槓桿政策背景是近年來房地產與實體經濟、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顯著失衡,房地產泡沫化和金融體系自我膨脹已經嚴重影響到金融體系穩定和經濟轉型過程。此次會議對於防範金融風險和去槓桿強調了四個方面:
1.推動經濟去槓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預計下半年和明年貨幣政策將延續穩健基調,房地產調控和融資條件中性略緊的格局短期保持不變,而美歐貨幣政策經過八年超級寬鬆後進入收縮周期,在穩定人民幣匯率框架下中國貨幣政策很難再度寬鬆。
2.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國有企業在企業部門債務中佔據50%左右,受穩增長政策和預算軟約束等因素影響,是未來企業部門降槓桿的重點,其中產能過剩行業的部分企業仍然佔據要素資源,降低了經濟產出效率和潛在增速,未來需要加快「殭屍企業」退出。
3.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地方融資平台債務以2014年底為界實施新老劃斷,以前存量債務絕大部分納入地方政府債務,並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逐步予以置換,2015-2016年已累計置換5.7萬億元人民幣,但2015年以後地方政府只能在國務院確定的債務限額內以發行債券方式舉債,融資平台與地方政府脫鈎。此次會議提出地方政府債務將「終身問責」,將明顯抑制地方政府債務擴張衝動,受此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或逐步回落。
4.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範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主體責任。未來對金融市場投機活動將延續整頓態勢,過度創新活動將被嚴格限制,金融機構跨界經營和互聯網金融活動均將受到更加嚴厲管制。
四、堅持與完善金融體系市場化與對外開放
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了市場導向原則,即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微觀主體改革方面,會議提出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優化股權結構,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加強外部市場約束。我們判斷,未來國有金融機構商業化改革可能進一步推進,改革重點是優化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內控機制和外部市場約束。
會議強調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創新,搞好相關制度設計。
短期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保持相對平穩,以穩定金融市場預期和中美合作大局,但在中長期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仍可能擇機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依然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而金融業對外開放也將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