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中,有這樣兩段話:
「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當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社會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還缺乏共識,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解決這些問題,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堅守方向、踩實步伐,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中央政府將一如既往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支持香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優勢和作用。中央有關部門還將積極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為香港同胞到廣闊的祖國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使大家能夠在服務國家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前一段話高度概括地揭示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香港繼續實踐「一國兩制」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方法。後一段話重申中央對香港的支持,並披露國家將給予香港以新的幫助。
全面理解貫徹「一國兩制」
「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是指香港至今仍未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是指在特定範圍中小學生的國民教育遭受抵制,在全社會對於近現代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缺乏客觀報道和評價。「社會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還缺乏共識」,是指香港社會主流尚未就國家憲法與特區基本法關係、特區司法獨立的涵義,以及如何實現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等形成共識。
解決這些問題,固然必須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即使應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不少挑戰,諸如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歸根到底也必須要堅守方向、踩實步伐,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亦即是說,同樣必須以「一國」為根本。
香港經濟傳統優勢相對減弱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全球化深入、內地經濟崛起,導致全球和區域產業分工發生重大調整,在本質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願望為依歸的。然而,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尚未形成,則不能不歸咎於人之過。特區第二屆、第三屆政府疏忽經濟轉型,頗大程度上是其領導人迷信上世紀70年代形成的「積極不干預主義」;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以藉口高度自治,拒絕中央有關領導人的提點。2009年,香港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時任行政長官不得不成立一個班子、匆匆提出發展六大新產業。但是,口惠而實不至,迄今,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一半以上的依然是傳統產業,地產業依舊是香港經濟最大支柱。
解決經濟民生需再闢蹊徑
特區第四屆政府開始重視創新科技產業,在香港本地能做的幾乎都做了,或者正在做。問題是,香港本地市場有限,本地人才和科研機構有限,本地能提供來轉化為產業的科研成果有限,必須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依託才能使創新科技產業化,成為香港經濟新增長點。
特區第四屆政府在任期最後一個月,先後通過為合約工時立法和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的方案。但是,前者為勞工界所堅決拒絕,後者則引發勞資雙方一致反對。問題的根源在於香港的企業結構──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如果推行合約工時和取消強積金對沖,的確會引發相當多中小企業結業。
特區第四屆政府窮五年之力,增加土地和公營房屋供應,使盡稅務措施(即「辣招」)和限購行政手段,卻未能遏制樓價不斷創歷史新高。這其中固然有利率低、流動性充裕等不為特區政府所能控制的因素,但是,根源在於香港土地供應的定價機制和私營房屋市場供應機制。土地供應的定價機制是特區政府能夠調控的,但是,私營房屋市場供應機制超出特區政府調控能力。
總的來看,無論協調勞工階層與中小企業僱主之間的矛盾,還是推動大地產商願意調整私營房屋市場供應機制,都必須得到中央支持。否則,特區政府只能是有心乏力。
香港另一個重大民生問題,是全民退休保障有需要卻無力實施。特區第四屆政府任期即將結束前宣布,試行局部年金制度,能改善一部分老人的退休保障。特區第五屆政府需要再闢蹊徑。
習主席說:中央有關部門將積極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這是給香港居民以希望和期盼。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