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姜 超
今年二月份美國PCE(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歐元區CPI同比全部突破了2%,各大央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奮鬥了那麼多年的目標,在幾個月之內突然就實現了,全球再通脹預期高漲。但當時我們指出「全球通脹誰之過,都是油價惹的禍」,認為通脹回升難以持續。幾個月過去了,全球通脹走勢又有哪些新特點?油價對通脹的推動作用還有多大?核心通脹有何變化?
美國:能源價格回落,核心通脹走低。能源價格在美國CPI中的權重僅次於食品,而波動又遠高於其他項,因而美國總體CPI與能源價格走勢高度一致。前期國際油價大幅反彈,是美國通脹走高的主要推手,而三月份以來隨着油價環比增長乏力,而基數逐漸走高,油價對CPI的拉動明顯減弱。剔除能源和食品影響後,美國核心PCE同比從二月份的1.8%回落至四月的1.5%,為近兩年的最低水平,也在走弱,反映了今年以來美國經濟復甦偏弱。但由於美國利率水平依然處於歷史低位,緩慢加息對經濟衝擊相對有限,所以美聯儲年內仍可能再加息兩次。考慮到美聯儲在2018年即將換屆,年內也有可能啟動縮表,以推進貨幣政策的正常化。
歐元區:油價也是主導,經濟復甦漸穩。今年前四個月能源對歐元區通脹的拉動維持在0.7%至0.9%之間,所以歐元區也同樣面臨油價同比下降帶來的整體通脹回落的風險。但與美國相比,剔除油價因素後,歐元區核心通脹更為穩健,四月份同比增1.2%,為2013年中以來最高水平。這說明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一季度歐元區的經濟復甦相比美國更加穩定。但是經過2011年過早加息又再度降息後,此番歐央行對於退出寬鬆的態度明顯更為謹慎。六月份歐央行會議維持利率不變,雖然刪除了可能會再次降息的措辭,但考慮到能源價格影響,也下調了通脹預期,QE(量化寬鬆)將繼續維持到通脹的持續回升。
中國去槓桿短期難放鬆
日本:整體水平仍低,核心緩慢改善。四月份日本全國CPI同比0.4%,依然處於近半年平均水平的位置,在主要經濟體中屬於偏低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日本的核心通脹由負轉正,在持續改善。這表明今年以來日本的經濟也在緩慢復甦,一季度私人消費同比溫和回升至0.9%,製造業、服務業PMI也分別上升到53.1和53.0。由於日本通脹水平依然偏低,經濟復甦緩慢,日本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仍將持續。
中國:通脹預期回落,結構出現分化。食品持續回落,服務趨於上行。從二月份起,中國CPI同比從0.8%的低位緩慢回升,五月份達到了1.5%,但和歷史水平相比,依然處於偏低的區間。總體CPI的低迷主要是受到食品價格的拖累,其中豬肉價格累計下跌了14%,雞蛋價格下跌31%,超出了季節性波動。非食品中,醫療、家庭、衣着加工、房租、教育等服務類價格上漲明顯,反映消費在不斷升級。總體來說,PPI前期的回升對CPI非食品價格推動非常有限,主要還是體現在能源價格方面。
受環比回落、基數攀升影響,PPI同比從高點時的7.8%連續回落至五月份的5.5%。從具體行業來看,煤炭、鋼鐵、能源價格環比均走弱,基數攀升,同比均高位回落;而在橡膠塑料、化纖、化學原料、造紙、印刷等民營資本佔比相對較高的行業中,存在市場化去產能,價格相對穩定。當前中國CPI處於低位,PPI仍在下降,通脹預期大幅回落。從基本面來看,經濟相對穩定,所以政策重心依然是金融去槓桿。這也意味着短期內在金融去槓桿沒有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前,貨幣政策難以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