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年,「一國兩制」的實踐是成功的,但同時也遭遇很大阻力。回歸二十周年紀念日將近,總結二十年經驗教訓,有助於我們在未來的「一國兩制」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順暢。
總結得失,二十年的教育是我們最應當總結的。青年是未來,沒有青年就沒有香港的未來。但回歸二十年,我們的教育工作、青年工作並不成功,對青少年教育是我們錯失的重要一環。回歸後我們不僅沒有積極地「去殖民化」,也沒有認真研究殖民地教育體系與回歸後「一國兩制」實踐的不一致和抵觸,香港的教育體系不僅沒有隨着回歸和「一國兩制」的實施而順應改變,沒能提供適當的國民教育以支持學生對國家的正確認知與認同,也沒有專門的課時了解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內涵。相反,科目設計將中國歷史教育大大削弱,令港人不知國史,青年不懂家國。同時,通識教育課程開設,但卻沒有教材規範,教師可以將某些媒體的片面報道作為教材自由發揮,令少不更事、缺乏辨別能力的學生被敵對勢力「洗腦」而不自知。一批年輕學生參加「佔中」,旺角暴亂,甚至鼓吹「香港自治」等「港獨」言論,就是一個明證。
嚴格實施政府《指引》
特別是二○一二年「反國教」,是回歸後香港教育史上的一大退步。國民教育本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對其公民進行的教育,這有助於公民正確客觀認識自己的國家從而在行為規範上有所自覺。而香港作為被殖民百年的地區,回歸後進行國民教育,了解國家發展與香港的關係,認識基本法及其產生的歷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但一場「反國教」令國民教育被妖魔化,社會上「談國教變色」。「反國教」成為「反中運動」,阻隔了更多青少年對國家的正確認識,離間了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同時,也助長了反對派對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歪曲解釋和宣傳。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反國教」成為二○一四年「佔中」的一個前奏。在違法「佔中」、旺角暴亂中,在「激進思潮」「本土思潮」和「港獨思潮」人群中,青少年成為主要群體。可悲的是,這些青少年大多是九七回歸後成長甚至出生的,是在回歸後的特區教育下長成的。換言之,是吃特區政府奶長大的。以他們的經歷「戀英」、「戀殖」,原本應是不可能,但現實卻很殘酷。誰之過?香港的教育不能不反思。
香港未來「一國兩制」的道路還很長。如何做到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前進,青年人的教育始終是繞不過去的最重要一環。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正式公布《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下簡稱《指引》)擬定稿,重點包括加強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基本法教育等價值觀教育,當中建議學校在現有的初中中史科、生活與社會科、歷史科及地理科中,涵蓋共五十一小時基本法教育。《指引》要求學生掌握「一國兩制」,並強化基本法於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法治、公平、民族認同等價值觀。同時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指引》中提出了多項主要更新,當中強調價值觀教育對學校課程至關重要,學校應使學生了解基本法,以加強他們價值觀的培育。而為支援學校在課程持續更新的過程中規劃整體課程,制定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教育局將於在新學年起為各中學舉辦學校領導人員工作坊。
推進學校基本法教育
香港邁入回歸第二十年了,之前基本法教育一直未在中學課程中安排,今終於納入課程,不能不說是亡羊補牢之舉。這些年香港紛爭不斷,在一定程度上與人們對於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不同認識和解釋有關。基本法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教育局這一《指引》能夠順利實施,將有助於通過教育內容的調整,幫助新一代樹立正確的憲制觀念與國家觀念,能夠矯正反對派一直以來對於基本法和「一國兩制」錯誤解釋和誤導宣傳,對社會正確認識和思考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也有正面效果。
不過,依當前香港的泛政治化,在學校進行基本法教育不會一帆風順。對青年教育是對反對派的釜底抽薪,是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紛爭的辦法,也是未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執行不走樣、不變形的保障。反對派不會輕易讓出青年陣地,一定會竭盡全力反撲。況且,青少年教育工作還面臨他們的父母、老師的取態,這也是教育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艱難可想而知。
但特區政府沒有退路,也絕不能退卻!正確教育青少年是特區政府的責任。值此新一屆政府即將上任,建議特區政府汲取二○一二年推行國教失敗的教訓,秉持專業手段,排除萬難,令青年教育、國民教育重新上路。
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嘉鴻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