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政界人士提出將復活節假期最後一日設立「孔聖誕日」,與復活節補假「共享」一日公眾假期,引發輿論升溫,甚至將批評提升至「製造宗教矛盾」的高度。
其實他們不太了解,香港六大宗教對孔誕日假期的討論已經非常成熟。早在數年前,各教已經達成一致,為了喚起民眾對孔教這一民族文化核心的重視,簽署了設立「孔聖誕日」的同意書。如今民間關注度升溫,筆者希望藉此文表達「孔聖誕日」對於香港社會、文化、經濟的推動作用,讓大家的思考多幾個不同角度。
第一,孔教作為香港的六大宗教之一,香港卻沒有耶誕節、復活節一樣的專屬宗教假日。雖然自2014年起,香港政府已經同意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日定為「孔聖日」,舉辦大型紀念活動。但是周日本來就是休息日,大家幾乎不會關心休息日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難以如特別訂立的公眾假期一樣,喚起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孔儒思想的重視。
第二,筆者很認同的一個孔子觀點是,不提倡過度奢華的生活,但重視一個地區的繁榮穩定。他對學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香港的精神面貌應該朝着奮進、和諧發展,鬥爭和對立只會將人才和投資者嚇跑。「佔中」、旺角暴亂、「港獨」、宣誓風波,無不顯示香港回歸二十年但人心尚未完全回歸,香港的青年一輩有必要充分吸收以仁愛為核心、愛國愛港、崇尚和諧社會的儒家精神和傳統文化。
然而香港主流社會受西方思潮、宗教文化影響甚深,基督教、天主教在香港已有五天假期,家庭教育中,儒家經典誦讀的次數遠遠不及每周一次的教堂禮拜。
第三,香港對民族傳統文化欠缺弘揚,是目前宗教界一致的看法。為了不給民眾和政府增加麻煩,不更改原有的假期,新的假日僅涉及一個新的慶祝名義,並沒有實際增減假日數量。多年前,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以及回教領導人已經和孔教機構簽署同意書,將復活節最後一日更名為「孔聖誕日」。不但沒有影響到目前復活節正常的慶祝活動,而且對經濟、生產活動亦沒有任何影響,為學生以及工薪人士,企業管理層提供時間上的便利,可謂是非常便捷高效的安排。
最後一點,為香港的文化特色考慮,增設「孔聖誕日」有助於香港增添深度旅遊亮點。縱觀全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每年都會舉辦祭孔、儒家經典競賽等紀念孔儒的盛大活動,但是單獨為孔儒設立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不多。當今孔儒經典深入人心,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思想作為文化瑰寶已經形成亞洲的儒家文化圈,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國家領袖都不時以儒家經典闡釋國家和外交政策。香港如果能開創先河,設立孔聖誕公眾假期,必將被國際社會和華人社會視為文化和旅遊亮點,吸引更多遊客到訪香港,深度旅遊。
香港房地產協會青俊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