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經濟的發展下,以數據創造價值,成為各行業高掛的口號,順豐速遞與菜鳥網絡糾紛的導火線,表面看來是用戶數據,只要透過消費群體的大數據,做到善用資源和精準營銷,實際更多是為發展人工智能(AI)鋪路。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數據顯示,今年首4個月,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7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其間,物流業的總收入高達2.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6%。
去年,全國的日均包裹快遞數量接近一億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上月底出席全球智慧物流峰會時指,一天10億包裹數量,不會超過八年,估計在六、七年左右就能實現,最遲到2025年實現,屆時一年的包裹數量達到3650億件。他直言,數據是重要的基礎資源,「沒有數據便什麼也都不行」。
事實上,另一電商巨頭京東正計劃在「618購物季」時,投入使用無人車、無人機、分揀機器人等,以求構建新的商業模式。
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電商透過借助大數據降低運營成本,更要通過人工智能進行銷售預測和智能補貨,藉以提高銷售預測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