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增加土地供應是房屋問題關鍵\曾淵滄

時間:2017-05-02 03:15:32來源:大公網

  代表香港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指數,最新的數據是154點,而五年前梁振英上任時恰好是100點。五年時間增加54%,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平均每年複式上升9%。這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即1990至1997年的時段相比,差得遠,當時樓價上升幅度是現在的好幾倍。

  很明顯,過去幾年香港樓價上升幅度遠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時期低。但是,為什麼過去幾年,香港民間的怨氣比上世紀九十年代高?過去幾年,許多人都說買不起樓,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樓價上升幅度遠比今日高,但是社會怨氣比今日低,為什麼?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收入增幅追不過樓價

  第一個原因是過去五年,香港人的收入增加的幅度很小,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收入增加的幅度很高。還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第一年,單是公務員的常年加薪就已經高達20%左右。樓價漲、薪水漲,人人爭着買樓,而當時的港英政府也沒有推出今日所謂的辣招來阻止人們買樓,樓房的供應也很充足。市民加薪的幅度高,樓價上漲所產生的壓力也相對小。今日,樓價升幅雖沒有上世紀九十年代高,但是,經濟停滯不前,加薪幅度很低,甚至無薪可加。特別是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五年前的起薪與今日的起薪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就是大學生怨氣的所在,五年來薪水沒加而樓價加。

  第二個原因是政治背景不同。上世紀九十年代,人人所關心的不是樓價上升,而是1997年是否能和平過渡。因此,樓價上升被認為是好事,樓價上升表示人人對1997年的回歸充滿信心,社會一片歡欣,海外移民也紛紛回流,沒有人相信1997年回歸後香港會變成死城。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的港英政府並沒有推出像今日那樣的辣招。特別是印花稅、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15%印花稅……因此,當時全民炒樓。炒樓賺到錢的人很多,賺錢的人多了,樓價上漲被認為是喜事,正如股市上漲一樣,社會上喜氣洋洋,市場上充滿了年入百萬的地產代理。今日情況不一樣,雖說樓價上漲,但是種種印花稅、各種各樣的特別印花稅壓抑了業主放售樓盤的誘因,看着樓價上漲而不能套利,歡喜的程度自然打折扣。

  明白了原因之後,下一步就是如何減少怨氣。

  港人在過去幾年收入沒有增加,或是增加得很少。今日香港社會有許多人正在領取最低工資,領取最低工資是可悲的一群,說明如果沒有政府為最低工資立法,他們的工資會遠低於今日所領取的。如果最低工資沒有增長,他們也無法獲得加薪,這說明香港有太多缺乏一技之長、能賺取比最低工資更高工資的人。香港的技能再培訓做得不夠,至少比新加坡差。今日新加坡家庭收入中位數遠遠高於香港,新加坡平均個人所得也遠遠高於香港,而新加坡是一個沒有最低工資立法的國家。這說明新加坡人的技能水平比港人高,新加坡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也遠比香港高。

  要減少怨氣的最佳方法是發展經濟,培訓香港基層勞工的技能。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人對1997年的回歸充滿信心,海外香港人紛紛回港參與發展,香港經濟蒸蒸日上,樓價上漲也就不是怨氣的製造者。

  釋放土地樓價自然跌

  今日,香港已經回歸20年,樓價上升就不代表對將來的信心,反而被反對派攻擊。反對派藉內地人來香港買樓、買地大做文章,製造怨氣、仇恨,希望香港人仇恨內地來港買樓買地的人。目前額外15%的買家印花稅作用不算大,反而讓地產發展商用來促銷新樓盤。地產商的方法是將樓盤的售價抬高15%,然後再提供15%的優惠,說是為買家代交印花稅。因此,表面看起來,樓價上升15%,但實際上,扣除優惠之後,樓價實際上沒有變。

  為什麼二十多年前樓價上升被視為信心的表現,而今日樓價上升,沒有人認為是投資者對香港未來信心的表現?這是一場宣傳戰,上世紀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打贏了這場宣傳戰,而今日特區政府沒有打算打這場宣傳戰。

  當年港英政府沒有推出任何打壓需求的措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港英政府很清楚,政府手上有大量的土地,只要大量釋放土地,樓價自然會下跌。這也是為什麼1997至2003年樓價會下跌的主因,1997至2002年,土地供應的確是大大增加。因此,今日的特區政府,不論是目前的梁振英政府或是未來的林鄭月娥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是重中之重,必須以最強硬的手法排除萬難,擊敗反對派對增加土地供應所搞的一切活動。土地供應多了,樓價自然會下跌,不必動用任何壓抑措施。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