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蒂勒森訪俄能否獲得普京的接見,是觀察美俄關係的「風向標」。經過漫長的等待,直到行程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刻,蒂勒森終於獲得了普京的接見。普京「千呼萬喚始出來」至少傳遞兩大信息:一是普京很生氣了,十分不願見這位「不速之客」,華府做法讓莫斯科很不爽;二是後果雖很嚴重,但俄還不想與美徹底撕破臉面,給特朗普留有面子。
一周前,各方還是對蒂勒森此訪充滿期待的。蒂勒森曾獲得俄友誼勳章,被俄視為「老朋友」。在任埃克森美孚CEO時,促成了多單合作,成為兩國能源合作的「典範」。與普京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已相識,交情非同一般。蒂勒森被視為有望打破俄美僵局「第一人」,是兌現特朗普「改善對俄關係」承諾的「希望之星」。而特朗普不惜得罪北約盟友,也要派蒂訪俄,足見其對俄的重視。
但一切都在美對敘空襲後發生了變化。飽受「通俄門」之擾的特朗普現了原形,不再顧及美俄「友誼」,在未提前向俄通報的情況下,突然對敘大打出手。此舉令莫斯科既傷心,又憤怒,遂祭出多招應對,兩國關係瞬間跌入谷底。蒂勒森在這種情況下訪俄,實在是自討沒趣,其身份也由此前的俄美關係「救星」,變成了「說客」,雖然仍被稱為「最好說客」,但想說服俄放棄巴沙爾政權,恐真有些勉為其難。
本來,蒂勒森要談的東西很多。從歐洲安全、對俄制裁、烏克蘭問題,到國際反恐、朝核危機、東北亞安全等等,特朗普剛上台,俄美兩大國要在全球及重大地區問題上對表,雙方若能如願走向合作,兩國關係便可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新局面。但特朗普的轉舵,令這些議題自動從日程上消失。敘利亞問題原本被認為是俄美合作的「突破口」,卻意外變成雙方分道揚鑣的「導火索」。
在蒂勒森還在糾結總統是否會撥冗相見的時刻,普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特朗普上台後,俄美關係不僅沒有改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倒退」。此言已為現時的俄美關係定了調,見與不見已無實質意義。
從能否見到普京看,蒂勒森此番首訪並未留下太大遺憾,回國後也可勉強向特朗普交代。但從兩國關係未來看,美俄在新起點上的地緣政治爭奪還剛剛開始。兩位外長冷若冰霜的接觸及唇槍舌劍的交鋒都表明,雙方在此訪幾乎唯一議題─敘利亞問題上沒有找到共同語言。
蒂勒森訪問遇冷,還被擺了一道「迷魂陣」,美大腦應該因此更加清醒,起碼應該悟到,俄是不容欺騙的。普京最終還是給了華府面子,唯不知特朗普是否領情,願意順勢而為,下這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