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葉敏眉老師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人』。」大埔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的葉敏眉老師鏗鏘有力說出自己對教育的信念,認真的眼神同時流露一點童真。正是這份赤子之心,讓這位在教育崗位上已經耕耘27載、如今已擔任副校長職務的老師,能依舊深耕教學前線、充滿拚勁。她將「獨立思考」與「道德責任」作為教育價值觀的核心,努力讓這些觀念深種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回顧漫長的教學生涯,最令葉老師難忘的是數年前的一次事件,她憶述一名小五學生在中文課堂上,對在沙士期間不幸殉職的謝婉雯醫生出言不遜,同事將此事反映給當時擔任班主任的葉老師,她知道後既心痛又難過,但她並沒有選擇懲罰學生,而是採取情感引導來解決問題。她主動聯絡學生家長,在獲得家長的同意和支持後,帶着這名學生前往謝婉雯醫生的墓碑前道歉,穿上黑色衣服以示敬重,而在前往粉嶺浩園墓園的途中,她耐心地向該名學生講解謝醫生在沙士期間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籌辦活動推動中華文化傳承
「在墓碑前,我和學生一起跪下,那一刻,學生眼泛淚光,主動向謝婉雯醫生道歉,我帶着他朗讀墓碑上的文字,讓他更深入地體會謝醫生犧牲的意義。」時隔近10年,當葉老師再次回憶起這段經歷,依然激動得熱淚盈眶。她表示,那名學生其實只是貪玩,並非惡意,這次特殊的經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尊重與責任的重要性。儘管這名學生畢業後再未回校探望,但葉老師堅信,這就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體現。
「教好學生」是葉老師教學生涯中堅守的使命。她表示格外重視品德教育,為了引導學生踐行尊重與責任,她帶領學生共同設計「班級公約」,讓學生在過程中,學會自我約束和相互尊重。同時,她還精心策劃各種生涯規劃活動,學生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各項任務,逐漸培養出誠信履約的良好態度。
此外,葉老師長期積極推動「中華文化村」等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會扮演書法家、茶藝師等角色,親歷其境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她指通過這些角色扮演,學生不僅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更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了文化傳承與職業倫理的重要性,真正實現知識與道德統一的教育信念。
耐心陪伴 助少年重拾自信上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葉老師始終信奉的教育座右銘。多年來,她一直堅持記錄每位學生的成長歷程,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對於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她會設計分層任務,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自信,跟上學習進度;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她會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她的課後輔導與家訪足跡遍及校園周邊的社區,她又指曾經有一名拒絕上學的少年,在葉老師長達半年的耐心陪伴和幫助下,重新找回自信,最終不僅重返校園,還主動參與校際比賽並榮獲佳績。家長紛紛稱讚她「用耐心等待花開」,同事也對她「在嚴謹中見溫暖」的教育風格推崇備至。
27年的教育生涯,葉老師用愛與信念照亮無數學生的生命之路,將他們培育成「終身學習者」與「負責任公民」。她就像一點迎風不熄的燭光,在教育的道路上,努力散發溫暖和光芒,展示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與擔當。
大公報記者 余風(文) 實習記者吳詠雯(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