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朗普何以改變對華態度?\顧鐮墨

時間:2017-04-11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訪美,這是特朗普上台後兩國領袖的第一次會晤。雙方不能說取得了豐盛的具體成果,但從特朗普上任以來,中美雙方一度陷於停滯的雙邊對話得以恢復,已是一個不小的進展。更何況雙方還達成了新的四個高級別的對話機制(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此外雙方還達成了通過一個「百日計劃」談判貿易爭議的平台。

  更大的進展則在雙方領導人建立互信上。習近平住在特朗普的私人莊園內,周四晚上,特朗普一家在友善和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氛下與習主席伉儷交流:特朗普的外孫女表演中文歌曲《茉莉花》,外孫則背誦三字經。這種家庭式的親切交流,有助建立兩位領袖間的互信。特朗普接受習近平訪華的邀請,進一步打下了中美之間解決爭議的基礎。

  「另類三人組」勢力退潮

  筆者上周撰文指出,在中美關係中,首先要看大勢,而大勢在中國一方。最近美國政壇的暗湧,更令中美關係朝緩和的方向發展。

  特朗普在當選初期流露出的反華傾向,其實與核心團隊中的「反華派」與「親台派」有關。其中,高級顧問班農與經濟顧問內瓦羅堪稱反華的推手。而在外圍的其他顧問與政客中,則有不少傳統共和黨的「親台派」:他們不一定反中,但都希望提升美台之間的關係。兩者一拍即合,才導致特朗普上任初期中美交流不暢。

  但隨着美國的權力鬥爭,特朗普核心團隊中的「另類三人組」勢力正在退潮。弗林因為與俄羅斯聯繫等問題,連特朗普支持者也唾棄他,他已身敗名裂。取代弗林的麥克馬斯特是個標準的傳統共和黨人,行事風格既不同於弗林,與班農關係也不密切。

  班農在特朗普上任之初一直掌握大權。他現在高級顧問的位置與內閣部長同級,就是為他專門新設立的。特朗普多個行政命令,包括爭議巨大的入境禁令,都由班農一手包辦。他還破天荒地以「高級顧問」的身份成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常任成員,與弗林互相聲援;而以前的常任成員,情報總監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卻被踢出委員會,標誌班農的勢力達到最高峰,備受爭議。然而,上星期白宮卻突然宣布,班農被踢出國家安全委員會,情報總監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又恢復了常任成員的地位。這不啻於美國政壇的「小地震」。班農在委員會的角色被麥克馬斯特取代。這意味着,班農已經失去在外交國安問題上的話語權。

  至於納瓦羅,在特朗普上任前,專門為他設立了一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的高級職務,負責制定減低貿易逆差、增加經濟增長和減少職位向海外流失的貿易政策,一時甚出風頭。但在特朗普上任後,任命較為傳統的銀行家科恩(Gary Cohn)為與其平級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納瓦羅的作用開始褪色。至今,納瓦羅少有公開發言,似乎已經被投閒置散。

  白宮家庭政治成形

  「另類三人組」失勢的背後是建制派的回歸。從外交、國安到財政、商務、貿易戰線,雖然部長大都不是政界出身,但與政界關係密切,屬於「華盛頓沼澤」的一部分,他們的對華政策遠不像「三人組」偏激。國務卿蒂勒森上任後就促成特朗普承認一中政策,與習近平通電話。

  更大力量是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與女婿庫什納。特朗普作為企業家,擺脫不了「家族管理」思維,特別信任家人,尤其是女兒與女婿。他們尚在過渡團隊時期已經發揮重要作用。庫什納以「總統策略計劃高級顧問」以及「美國創新辦公室主任」的銜頭留在白宮,但管理的事務非常廣泛,最近則以外交為重。特朗普對女兒伊萬卡的寵愛路人皆知。兩星期前,伊萬卡以「總統特別助理」的身份正式進駐白宮,標誌着白宮的家庭政治正式成形。

  庫什納與班農矛盾不小。矛盾可能是個人風格問題,更可能是價值觀與路線的問題。無論伊萬卡與庫什納,不但不另類,甚至有自由派的色彩。伊萬卡多次在氣候與婦女問題上,與特朗普唱對台,而庫什納在兩年前還是民主黨人。據說,庫什納與班農之間的爭鬥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星期。在伊萬卡入駐白宮後,特朗普已明顯地站在女婿一邊。班農不但被踢出國家安全委員會,還被要求如果不能與庫什納共事則只能滾蛋。

  可見,在這輪「路線鬥爭」中,班農等人已經顯露敗勢。伊萬卡與庫什納都展現出親華的姿態。庫什納是推動習近平訪美的美方操盤手,伊萬卡則曾在春節到中國大使館作客。這兩人得勢絕對利好中美關係,加上其他共和黨建制派,中美關係以後雖然還會有波折,但不太可能發展為班農設想的敵對關係了。   旅美學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