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很多俗語都令人會心微笑,但同時寓意深遠。例如「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具心思的名字不一定能令人改變命運,但可以是一個具代表性和令人有自信的名稱,足可讓人一世自豪。從前有些篤信命理的人士,他們誕下新生嬰兒,或會商請專業人士為嬰兒取名,以求嬰兒健康長壽,以至長大後平步青雲。這也許是傳統的思維,但也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另一方面,名字就是一個名詞,它有一個獨特代表意義。合適的名字能讓人物或物件展示明確身份和涵義。
藝術家創作的時候,很多時都要為其作品構想一個合適和有特色的名稱,藉此吸引受眾的注意,亦可讓作品呈現特性。翻譯家處理作品之時亦要仔細考量,如何將原作的名稱或內容翻譯到位,既不失原文意思,成品亦更容易獲得受眾理解。戲劇家鍾景輝King Sir自上世紀中葉引進不少西方翻譯劇到來香港劇壇,譯名時便花了不少心思。例如著名美國現代劇本《推銷員之死》,King Sir便不採用直譯方式,而取名為《淘金夢》,符合了當年的文化風氣。翻譯家陳鈞潤亦曾將法國劇本《西哈諾》中譯為《美人如玉劍如虹》,別具一番韻味。
《論語.子路》篇記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名正言順」有其具體目標和實際需要。最近某些國家將其政府部門「國防部」改名為曾於十八世紀採用的「戰爭部」,實在令人大惑不解。「戰爭部」的英文名稱是Department of War,那麼該部門就是要發動戰爭和處理一切戰爭事務嗎?「戰爭部」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背負沉重壓力,以至日思夜想如何安排戰爭嗎?倘若如此,世界豈不是再步入歷史深淵,重蹈人類以往曾犯的錯誤?
世上很多事情都需要三思而行,雖說一個部門名稱並不足以代表該國家的立場,但易淪為笑話,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