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的扶貧攻艱大戰/楊培根

時間:2017-03-30 03:15:50來源:大公網

  扶貧濟困,古已有之。但是,舉全國之力把扶貧作為國家大事、有目標成系統地去做,這種中國式扶貧應該是開了歷史先例。

  扶貧之為「老」,因為它時間跨度很長。造成貧困的窮根,可以遠溯歷朝歷代的社會基因。社會體制,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決定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方法和遭遇。新舊社會成人成鬼是體制問題,如果老觀念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人就會被社會淘汰、生活就會陷入貧窮和困頓。窮根不斷,貧困如沉疴痼疾,十分難治!

  扶貧之為「大」,指造成貧窮的原因相互影響、彼此糾纏,形成一張盤根錯節的大網。其中看似個人的因素,其實隱含錯綜複雜的家庭、社會、體制、教育、政治、經濟、健康、心理、文化、思想和技術等干擾。不能只從單一因素或個別角度來診治,只能採取多管齊下的綜合治理方案才能見功。

  扶貧之為「難」,因其老和大。長期累積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治理,千頭萬緒的大問題必需涵蓋面廣的大計劃來應對。長治和大計都需要調動大量國家與民間資源,國家沒有實力根本就束手無策;有了資源如果不能找準對象和用對方法,則徒勞無效,這就是扶貧之為「難」。

  實現扶貧目標的底氣

  根據媒體資料,中國現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至少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在30多年扶貧路累積的經驗和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中國確實擁有實現扶貧這個國家建設目標的底氣。

  無論富國還是窮國,全世界的國家領袖都緊盯中國如何開打一場世界未曾有之的扶貧大戰,並且要在這三年取得捷報。每個國家都有貧困戶,中國的成功經驗值得期待。眼前,我們看到強大的中國資源,也看到地方黨政領導的攻堅決心。國家領導人對官情和民情的洞察絕對是成事的關鍵。

  細讀《習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文,宏觀方面,習近平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等民生建設目標,定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執政黨的使命。

  微觀方面,他的精準扶貧理論最受稱道。其實,他的扶貧觀遍蓋扶貧攸關的方方面面。他鼓勵「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工作,要求官員既要認真研究扶貧的實際問題,也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激勵扶貧對象立志「脫貧致富」,強調扶貧效果「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要培育自我發展能力」,變「你來扶貧」為「我要脫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而一針見血的就是明確「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作為扶貧的指導思想,上述闡述相當全面和客觀。至於由此能夠衍生什麼政策和措施,扶貧成效如何,全看具體官員的執行和落實。

  怎樣斷掉窮根,真正地脫貧入富,進行高級扶貧?要實現脫貧入富的目標,當然需要一個大格局、全方位、多角度和系統化的宏大計劃。萬丈大樓從平地建起,扶貧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再跨台階。從上述的扶貧理念中汲取營養,提出兩個可以考慮的概念:

  用創業和教育扶貧

  一,開展創業扶貧。通過扶貧辦的牽頭,組織企業等社會資源來幫助貧困村的青壯勞動力從就業走上創業。成功的創業不但能夠為地方和家庭創造更大的財富,也能把年輕人留在家鄉,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兒女生而不教等家庭與社會問題。比較適合農村青年創業的專案有地域、教育和能力等差別,需要精準對位。籠統而言,許多第三產業如飲食、清潔和交通運輸等,都有很多就業和創業機會。就業只是手段,創業才是目標。從就業到創業,一字之差是扶貧的兩個境界。

  二,開展教育扶貧。教育扶貧就是「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的根本扶貧之策。這項工作一方面是要幫助在籍學生畢業後就業。今天「畢業就是失業」的局面,歸咎於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社會需要嚴重脫節。畢業後的再教育,以及進入職場,也是脫貧的重要手段。這需要扶貧辦、教育、人力以及商業部門的跨部門聯合行動,學生能就業就能夠自力更生,進而改善家庭經濟。另一方面是為創業的扶貧對象提供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從行業入門的個人清潔衛生、品質意識與檢查、服務態度和誠信守則等基本技能與操守要求,逐步牽引到學歷、專業課程和專業提升培訓,步入終身學習之路。讓個人的素質從「個體戶」躍升為行業專才,再突破為企業家。

  要把上述構想變為現實,參與扶貧的官員就必須敢於甩掉習慣思維的包袱,「創造性開展工作」。現在的中國不缺錢,不缺物資,更不缺官,唯獨缺少足夠數量的敢於在工作上當「出頭鳥」的官員。中國能否在扶貧上打一場震驚國際的大捷戰,不在上層,而在官員。也許,隨着扶貧工作的開展,接着而來就是吏治改革的運動。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