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美籍教師心繫中國30年

時間:2017-03-30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Suzan手中的相簿中存有三十年前的舊合影 大公報記者楊州攝

  1980年代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亦是中美建交幾年之際。畢業於波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Suzan Stamper,在那年代攻讀碩士學位時,偶然赴中國內地執教。1983至1986年間,她在位於河南省新鄉市的河南師範大學執教,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更於去年七月重返該校探望畢業30年的學生。

專訪>>>>>>

  大公報記者 楊州

  Suzan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隨手翻開她的相簿,有數十張跟河南師範大學學生的合影。她說,雖然不記得教過多少名學生,但見到照片後,那段時光記憶猶新。回顧教學生涯,她稱過半時間是在內地及香港。

  Suzan受到中美建交影響而決定來到東方。她說,當時美國報道不少關於內地的新聞,她住的小鎮亦收到來自內地禮物——煙花,整個小鎮為此更搞了一場隆重的煙火會,從此她對內地感興趣。她攻讀碩士學位時,研究的是以教授英文作第二語言。她說,當時首選是到西班牙教學,但朋友極力推薦內地,基於對內地有好感且好奇,最終選擇前往內地。

  「並未因異鄉而思鄉」

  在出發前,Suzan擔心內地相距自己有半個地球,生活習慣、天氣等會有不適應。當她抵達後,發現新鄉的氣候與自己的小鎮差不多,「當春天來臨時花開,我很喜歡」。她補充說,自己住的小鎮約9000人,而新鄉約50萬人,整個環境跟故鄉很相近,「並未因異鄉而思鄉」。

  當時的內地仍採取糧票制,Suzan表示,學校資源有限,但學生未因條件差受到影響,學生沒有網絡資源,只能從書本中或與外籍老師溝通學習英語。她說,學生非常勤力,也很珍惜外籍教師,「他們知道這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談及對內地學生的印象,她表示,他們學習英語的方式像似技術分析型,「需要知道每個生字的意思,就連標點符號亦要仔細弄研究」,但美國學生則在閱讀演講詞中學習英語,認識講詞主題、語氣等。

  Suzan嘗試在教學中加入美國元素,並與在美國做老師的朋友合作,讓兩地學生做一本剪貼簿(Scrapbook)相互交換,將他們的生活記錄下來,包括飲食、文化及明星等,讓兩國學生認識對方的文化,但當時中美間郵寄需時三個多月。

  留港工作成永久居民

  問及在內地執教留下最深刻的印象,Suzan表示,河南師範大學當時有三名美國籍老師,而她是唯一一名藍眼睛的,在新鄉市逛街總是惹人注目。其中有一次經歷更特別,她帶領學生們旅遊,不幸的是車輛半途壞了,便決定走到下一個村落,剛到埗時所有村民都走出來,帶隊的三名老師均是外國人,「當中一名老婦走到我跟前,摸一摸我臉頰又摸一摸她自己的,並說一樣的」。

  Suzan回到美國後,時常想起內地,包括她教過的學生,同樣她在香港時亦思念美國。留港工作的她已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