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林鄭月娥本人願意與否,她未來的管治班底都應該承接梁振英政府的工作。
一、她是梁振英政府的前第二把手,作為政務司司長,梁振英政府的所有政策她都要承擔一定責任。她不會割斷歷史的鏈接。林鄭月娥的政務官背景應該使她有更大的傾向與能力來維持政策的穩中求進,不會任意變臉。
二、支持她當選的主要是建制派人士,大多都是梁振英當年選舉獲勝的票源,也在梁振英任內支持政府的施政。換言之,林鄭月娥對投票給她的選委有道義道德的責任,也應向他們負責任。
三、林鄭月娥獲勝的最大因素應是中央政府的信任。中央政府破例在特首任內委任梁振英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目的是基本肯定梁振英任內的工作,其中當然也包括政府第二把手林鄭月娥的工作。回應中央政府的信任,林鄭月娥不可能把梁振英政府開始的政策改弦易轍。或許可進一步提升加強、切實執行,卻不應該有大的、與原來政策目標衝突的改動。當然,林鄭月娥政府不需對梁振英政府蕭規曹隨。可是大的變動需向香港社會與中央政府解釋、交代,才符民主負責的政治倫理。
延續以往推動梁振英政府未竟之功,最重要的必然是房屋問題:開拓更多的土地,興建更多的公屋居屋以應對香港現時最大的政治難題。房價泡沫同時是最大的經濟問題,房價高推高生活生產成本,抑制實質經濟增長與市民收入,也造就未來極具破壞性的金融危機。
這方面的工作不需要花招或美麗的言語,而是實在的開發土地建屋。梁振英政府已找出不少可開發拓展的土地,林鄭月娥政府的責任是加快把這些土地轉變為房屋,也把現時已動工的加快落成使用。
影響深遠的是創科產業的再出發。中央已給大禮,讓深圳支持河套的創新園區建設。一方面林鄭月娥政府要制定發展規劃,趕快落實。當然不是官僚們的閉門造車,而是徵求專家業界意見,參考國內外經驗,用專業而非行政性或地產式的商業性來決定。另一方面,創科產業不是找幾個外來項目充撐門面便可以,而是需有系統性的產業政策和配套設施。梁振英政府只建立了創科局,卻未展開政策方向、規劃等的研究和制定。這方面,政務官和香港商界業界都缺乏人才與經驗。林鄭月娥政府可以先做研究,了解內地,如深圳、杭州和國外,如以色列、芬蘭等經驗,再集合香港和海內外專家來制定產業政策和制度配套規劃。這可能不是政務官受英國訓練出來的工作方法,卻是國際通行。只是梁振英政府未有時間推展。
此外,高鐵的「一地兩檢」意義重大,對香港民眾和社會經濟發展效益巨大,且不僅限於高鐵和現時的西部通道,亦應推展及其他邊境口岸,以改善效率,方便出入境的本港居民和海內外訪客,既凸顯「一國兩制」的真義,也增強香港自由港和作為內地門戶的功能效用。
以上只是首要政策措施,還有眾多的其他有益香港發展的政策措施需要不斷推出。
梁振英政府五年受制於政治衝擊、立法會「拉布」,以及「佔中」、旺角暴亂等阻礙,依法施政舉步維艱,也難以把過往曾蔭權政府的失誤扭轉。五年的工作進展有限。今次林鄭月娥當選,有梁振英政府的工作作為基礎,也有中央抑制「港獨」、香港民心轉變的有利條件,但關鍵是能夠做出真的成績來,以回應中央政府與香港社會的期望。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