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林鄭當選必有助青年成長社會和諧/曾淵滄

時間:2017-03-28 03:15:52來源:大公網

  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終於成功落幕。這是一場競爭激烈的選舉,林鄭月娥以777票高票當選,可謂實至名歸,屬預料之中。林鄭月娥呼籲曾俊華等落選者繼續以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為香港服務,體現君子風度。

  林鄭月娥在當選後的當選感言中說,她的首要工作是修補社會撕裂,這是重要的。這一次選舉,反對派選委幾乎全部支持曾俊華,因此曾俊華如果有心想為香港做事,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修補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矛盾。實際上,除了曾俊華之外,曾鈺成也是反對派可以接受的建制派中人,新政府應該很好利用。

  今日的香港,反政府最大的力量是年輕人。因此,做好年輕人的工作是修補社會撕裂最重要的工作。今日,建制派中不少人出錢出力推動青年工作,這是好事。可惜,這些青年工作的範圍依然只是圍繞着建制派中的年輕人,參與的人數有限。青年工作必須由政府主導、面對全香港的年輕人。

  政綱高度重視青年發展

  首先,年輕人需要社交。因此,香港應該大量設立青年中心,像社區中心那樣的青年中心,有專人負責在中心組織活動。目前,社區中心本身沒有政府組織的活動,基本上只是負責提供場地,供社會團體舉辦活動,發揮不了組織和引導的作用。負責在青年中心組織活動的職員必須受過訓練,千萬不要淪為反對派的大本營。今日香港的教師,一部分人已經是反對派的中堅人物,教協成了反對派的大本營。反對派的教師成為反政府青年工作的第一線工作者,香港社工陣營基本上也成了反對派的大本營,如果政府無力培訓足夠數量支持政府的教師、社工,那麼反對派陣營的教師、社工就會繼續利用機會撕裂社會,培養一批又一批反政府的年輕人。

  做青年工作,一定要大膽起用年輕人,起用不足30歲的年輕人。今日,退休年齡延遲了,導致許多人誤以為年輕人經驗不足、難以擔大任,這是錯誤的。歷史上諸葛亮出山協助劉備的時候,只是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美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多位40多歲的總統。但是,香港年輕人獨當一面的機會依然不大,甚至連富豪也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80多歲、90歲了依然在拚老命。希望林鄭月娥在組班時能令人眼前一亮,出現一兩位年齡不足30歲的局長。只有年輕人才能真正明白年輕人的需要,只有年輕人才能真正領導好青年工作。香港需要大量的青年中心及在青年中心工作的年輕人。

  林鄭月娥在當選感言中說,要落實每年額外50億元的教育經費。今日香港教育工作最大的問題是教師,中學畢業生中,學業成績較差的一群去投考教育大學及過去的教育學院。他們不以當教師為一項值得爭取的工作,而是一項無路可走的選擇。未當教師已經對社會不滿。如果有得選,他們不會選擇當教師。為什麼不當教師?是不是薪酬低,沒有前途?如果是薪酬和前途的問題,政府就應該提高教師的薪酬,使人人爭着當教師。當人人爭着當教師,教師就不再是怨天怨地、對社會不滿的人,而是充滿自信的人,為前途而努力的人。

  在特首選舉時,林鄭月娥提到減稅,這是正確的。林鄭月娥在當選後也表示,要落實她建議的利得稅二級制。是的,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已經在準備減稅,如果美國的利得稅降至比香港更低的水平,香港的所謂低稅優勢就會消失了。減利得稅,稅務改革已經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反對派需放下成見減少對抗

  除了減稅之外,政府也一定要推動創新科技企業的稅務優惠制度。過去數十年,新加坡憑什麼追上香港,超越香港?稅務優惠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林鄭月娥在競選期間也曾指責曾俊華當財政司司長時沒有好好地應用政府一萬億的儲備。不過,我不希望新特首把一萬億儲備用在增加福利。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社會福利一派出去就很難收回、降低,是長期的負擔。政府應該善用儲備投資於創新科技,投資於民企不敢投資的行業,敢於冒風險,成立風險基金。不要相信政府企業一定效率差的鬼話。

  彌合政治撕裂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差,市民的怨氣自然上升,也一定會埋怨政府,所以全力發展經濟是必然要做的事。

  政治撕裂的另一個動力來源是反對派的憧憬。反對派念念不忘奪權,企圖利用香港來達到「反中亂港」目的。因此,消除反對派的憧憬是重要的。反對派散布謠言說「公民抗命」無罪,不少年輕人信以為真,今日一個一個面對刑罰。「佔中」失敗後,反對派氣勢全消,再也無力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反政府活動。

  「佔中」被反對派指為香港社會撕裂,但是如果沒有政改,相信也沒有「佔中」,政改提供了憧憬,讓反對派憧憬有朝一日可以控制香港特區政府,利用香港特區政府的力量對抗中央政府。「佔中」失敗使不少反對派中人失去憧憬,也可能使目前已經受到刑罰的人感到後悔。

  因此,這是反對派孤注一擲的失敗之作,港人是注重現實的,憧憬消失後,撕裂自然可以彌補。「佔中」之後,一些反對派中的大將人物開始醒悟,開始思考反對派的未來路向和前途。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