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匯指數在最近數周乍跌還升,令商品價格亦顯著回落,商品價格指數未能一鼓作氣衝破去年六月的近年高位後,看來將難以重拾動力再向上攀升,尤其是美元正蓄勢待發,等候白宮主人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公布和美國聯儲局議息結果後便會再展升浪,而商品的需求亦將因為未來全球政局動盪和貿易戰危機等因素而減少。
彭博社統計的商品價格指數,在去年十二月跌至低位後,年初隨着美元升勢放慢而漸漸回升,曾經回升至89點的接近去年七月以來高位,可惜最近數周美元回穩,市場憧憬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將利好美國經濟,加上聯儲局官員不斷放風表示三月份會加息,商品價格自從二月初至今,便又再度出現調整。
其實商品價格經過1998年至2008年的大牛市後,雖然曾經在2011年再度嘗試破位,但經過多番努力後,始終無力再上,更開始走下坡,更在2016年1月打回原形,跌至1998年以來最低位。即使今年初以來略為反彈,但指數與2015年高位比較,仍然相差很遠,遑論挑戰歷史新高了。
商品價格的表現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首先是美匯指數的表現,美匯指數在自從2011年跌至近年低位後,便一直大幅反彈,在近月更因為特朗普效應而升至十二年高位。年初雖然略為回軟,但近日升勢再度展開。第二個因素則是全球經濟增長。商品的需求與經濟增長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2009年全球經濟跌至谷底時,商品價格在一年間曾大幅回落了超過五成七,其後隨着全球經濟從金融海嘯的谷底反彈,商品價格才再度回升。
不過,經濟增長預期在2011年反彈至接近海嘯前高位後又再度回落,這便解釋到為何商品價格在近年一直不停下跌。
面對聯儲局今年最少加息三次,特朗普的政策亦有望令美經濟轉強,美元後市將可看高一線,這對商品價格肯定不利。
另一方面,特朗普揚言政策的大前提是以美國利益為先決條件,所以令人憂慮由美國帶起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再度抬頭,令依靠貿易作為經濟支柱的新興市場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知道,目前全球對商品需求最殷切的是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金磚五國,這些國家經濟一旦轉差,商品的需求亦肯定會很受影響,價格亦會再度向下。
此外,今年四月開始,法國、荷蘭和德國將相繼舉行大選,面對極右主義政黨日漸受到選民支持,他們一旦執政便將會着手推動脫歐程序,最終將決定到歐元區未來的命運。在這種地緣政治風險急升的環境下,全球經濟前景亦不免會受威脅,同時也令商品的需求將再度受挫,價格再度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