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電影票房去年錄457.1億元/中新社
2017年春節假期期間,內地電影票房一掃去年「跌跌不休」的頹勢。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春節檔」(除夕至初六)電影票房錄34.19億元(人民幣,下同),環比增10.72%,其中僅大年初一全國電影票房8.07億元,創造中國電影市場單日票房新紀錄。對於素來看重「開門紅」的中國人來說,上述數據當然令人興奮,但去年「高位跳水」的市場走勢至今令人心有餘悸,業界並不敢輕言樂觀。 /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江蘇報道
內地電影市場近年來可謂突飛猛進,2010年內地電影總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成為全球第六大電影市場;而至2015年,總票房已超過440億元,較五年前增長三倍以上,躍居全球電影市場亞軍。
進入2016年後,市場在上年基礎上更趨亢奮,其中二月份票房創下68.7億元的月度歷史最高紀錄,春節檔更是超過北美市場在2015年聖誕節期間創造的周票房紀錄,首次登頂全球電影市場周票房紀錄。
粗放模式遭遇瓶頸
市場一片繁榮背後,票房造假等醜聞也時有發生,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擔心泡沫破滅的風險。
此時,市場也彷彿坐上了過山車,四月份票房突然出現負增長,此後負增長更成為「新常態」,市場陷入低迷。對此,樂視影業CEO張昭認為,電影行業在票房增速放緩,表明粗放式的衝票房模式遇到瓶頸,使得眾多傳統影視公司開始產生危機感。
到2016年底,業界不僅早已將年初預計的600億元目標拋之腦後,甚至開始為能否趕上前一年的票房而發愁。臨近當年最後一周時,內地電影票房終於趕上前一年,全年票房最終鎖定在457.1億元,雖然勉強保持正增長,但3.73%的增速創下十多年來新低。
「我認為這是好現象,表明行業在回歸理性。」合一資本創始合夥人、光影工場CEO許亮毫不諱言,2015年內地電影票房增速高達近50%,肯定存在泡沫,而迅速膨脹的泡沫並不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
「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泡沫佔大部分,酒只佔小部分,那肯定不行。」許亮將電影行業比喻為啤酒,認為啤酒有一點泡沫比較好喝,也更加美觀,能吸引大家關注,但是泡沫必須有度。
作為投資者,許亮樂於見到泡沫的提前破滅,同時也堅信內容創業大有前途。「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他直言,泡沫退去後,估值才能回歸理性,這對投資者來說反而是好事,對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也更為有利。
新業態將層出不窮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微影資本合夥人徐東昇也認同許亮的「啤酒理論」。他指出,電影市場的泡沫是在資本推動下形成,這雖然刺激中國電影行業取得巨大進步,使很多企業從手工式小作坊迅速成長為現代化企業,但是這種爆發式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需要稍微慢下來一點,積蓄力量實現下一輪增長。」
但徐東昇同時強調,票房增速放緩並不代表電影行業「見頂」,相對於北美票房來說,內地電影票房增速並不算低,整個影視產業仍然發展非常迅速。他指出,網絡大電影(以下簡稱,網大)、網劇、網綜等新業態層出不窮,發展空間非常巨大,影視產業鏈上下游都有很多新興機會,希望內容創業者不要因為行業的短期回落而氣餒和放棄。
以網大為例,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上線網大共計2279部,同比增長268%,總播放量約216億次,網大市場產值已達10億元,同比增長接近十倍。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電影票房之外,內地網上付費觀看影視劇的用戶正在快速增長,這將形成一個新的巨大市場。愛奇藝2015年嘗試進行網劇付費觀看,2016年即進入爆發期。愛奇藝影業總裁李巖松指出,拍一部在電視台、電影院播出的影視劇和拍一部網劇、網大,觀眾不一樣,定位自然也要不一樣。影視公司必須適應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必須適應渠道變化和觀眾變化。
粗放走向精細發展
「中國電影產業前途仍然一片光明,但一定要和互聯網融合,否則就和很多大而無當的製造業一樣。」張昭斷言,工業化時代的發展經驗表明,行業以粗放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需要轉向「分眾」的路線,從各個維度對行業進行細分,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運營或者用戶運營,從而達到從粗放向精細化發展的轉變。這條商業鐵律,在如今的影視行業依然適用。
微影時代CEO林寧也強調,從市場的角度審視,電影市場最大的變化,莫過於用戶正在快速地發生變化。只有契合受眾的口味,精準觸達用戶,才能幫助電影產業不斷創新、不斷成熟。
「了解用戶和觸達用戶,是互聯網在電影產業中可以承擔的工作。」林寧說,中國超過90%的互聯網用戶是通過移動端接入,而借助資源優勢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移動互聯網將會推動電影「分眾」發行,提升整體觀眾受眾增量和提高影院運營效率,從而幫助電影產業優化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