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太史公陳伯陶以清朝遺老自居,不剪辮、不易服,以示忠心滿清 網上圖片
1911至1912之間,時有太史公陳伯陶避居九龍紅磡,再遷九龍城。他以清朝遺老自居,不剪辮、不易服,以示忠心滿清,不事二朝。又自號「九龍真逸」,展示隱居安度餘生的態度。未幾年,港府在九龍城聖山遺址招標開採工程,事聞於紳商李瑞琴,即聯同陳伯陶太史、賴際熙太史和港大校長奔走游說,力勸港府保留古蹟,遂得港督同意改變該區的發展規劃。此後掀起他對本地宋末史蹟的考究,「知其地為宋季南遷之官富場村,即以宋故行宮遺址得名。陵遷谷變,閱七百年,今且淪為異域,而久湮之蹟,顧發露於易代避地之遺民,此非偶然也」藉追述前人史事感懷自身受政體變更而留落「異域」,生起同病相憐之感慨,溢於言表。
1916年,陳伯陶太史藉宋遺民趙必象生忌日,邀約賴際熙、吳道鎔、張學華、丁仁長、汪兆鏞、伍叔葆等史官遺老登山吟詩酬唱,借今懷古,抒發遺民鬱結。事後結集為《宋臺秋唱》,刊錄諸君作品百餘首,詩詞駢散,均屬精練沉鬱的佳作,實本地文壇佳話。
《宋臺秋唱》雖是詩詞雅集,但吟唱內容不乏環繞九龍城周邊的宋末史蹟,諸如〈宋行宮遺瓦歌並序〉詳考二王殿村的興廢;〈楊侯王廟迎神送神曲〉則附考國舅楊亮節勤王護主的經歷;另有〈宋皇臺之北有楊太妃女晉國公主墓《新安縣志》稱公主溺死鑄金身以葬故俗呼金夫人墓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師築教堂於上遺蹟堙滅矣詩以弔之〉,其詩題已記錄古蹟湮沒經過,今天研讀,更見珍貴,因此將《宋臺秋唱》視為首本專研宋代香港史蹟的專書,亦符實情。
設書局纂修《東莞縣志》
二十年代初,馬頭圍新填海區域基本落成,街道圍繞聖山開發,或許受陳伯陶太史研考宋末史蹟風氣的影響,環繞聖山而開發的街道名為宋街、帝街、昺街,以示對本港歷史的尊重和紀念。
此外,陳伯陶太史在九龍設立書局纂修《東莞縣志》。而兼任香港大學中文教授的賴際熙太史有感國變影響,西風日熾,亟須保存文化,先後創辦崇正總會及成立學海書樓,前者考證客家源流,聯絡同人共謀利益;後者以私人講學方式,義務弘揚國粹。綜觀這班前清官員已無政治影響,但他們均為飽學之士,遺落香江之餘不忘維護傳統文化,志節宏大,令人欽佩。
(香港的宋代史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