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樓市周期新常態

時間:2017-01-18 03:16:24來源:大公網

  文|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每次當市場出現「樓市下跌三至五成」或者「供應量過多,樓價有下調壓力」等言論時,永遠受到公眾歡迎。因為量化貨幣引起資產出現「升災」,其實筆者也很想樓價下調,以消一消社會的怨氣。但一些本來出於善意的專業概念,往往都會被群眾「騎劫」成為一股情懷。當「爆煲論」出現的時候,很多人是幸災樂禍的,頗有「抵你死」的味道。

  群眾沉醉在情懷感受中,但盲目相信樓價下跌或差不多到盡頭也是很危險的。

  首先,量化貨幣下的樓價升值不是假的,只是量化出來的真錢過多,而資產太少所引起的價升效果。除非我們確定量化過多的錢正被回收,否則不單只樓價繼續升是真,而且最終工資及普遍物價也會繼續上升,令原本你認為太高的樓價常態化。

  其次,供應增加的確是本屆政府值得讚賞的成績,但若有人認為供應增加就等於足夠的話,亦是非常危險的。落成量在90年代私樓平均每年落成量是三萬伙,而香港每年人口增長約五萬,供應仍然在「愈來愈不足」的困局中,市民不應忽視,必須進一步支持政府造地。

  更加重要的是,既然在環球量化貨幣下有資產者得到的利益只會更大,業主的實力也只會日益比買家更強,看香港貸存比率便清晰可見了。成交價是買賣雙方博弈的結果,過去業主之所以在樓市調節下會損手,是因為市場容許過度的借貸,為何價高仍有過度借貸?背後無疑也是與西方國家透過量化貨幣作搶掠所引起的。

  用傳統經濟周期評估未來樓市是錯的!傳統周期是包括了不應存在且不合理的經濟搶掠,不單由西方量化貨幣後由掛鈎國家去貶值「找數」,量化之後再借給我們,然後在泡沫急增後再回收市場資金,當我們焦頭爛額後又要繼續受控於西方國家的主導了。既然這個局也是虛假的,我們為何仍要以此邏輯為金科玉律,將自己困在地獄呢?

  睇市愈久風險愈高

  傳統經濟周期最虛假之處在於淡化了不少經濟問題,其實源於印鈔過量及隱藏了剝削小市民的一面,且將責任完全推卸在印鈔衍生的投資泡沫上。最錯之處是令人誤會炒家一定損手,卻不知道炒家只是表象上的小角色,無論他是否投資墮馬也好,在銀紙愈印愈多下,終歸昔日的樓價往往也是一去不復返了。

  所謂樓市入市時機其實只是捕捉過程中的空隙錯數,樓市大勢必隨貨幣增加而升值,「等樓價大跌」的人若以為自己是等待樓價大跌是回復公理,非常危險,卻其實是等待一次異數,在「等」的期間其實是不斷承受風險的,一向以來,投資獲厚利的成功個案往往印證是掌握時機,而不是「等」。

  現在,美國莊家對環球貨幣大局已失去了主宰力,現實是「鬥印銀紙」,大部分國家也步伐一致地量化貨幣,傳統的經濟及樓市升跌周期也會隨着「剪羊毛」的失敗而日益失效,樓價應日益追隨貨幣發行量上升,未來也只會隨着貨幣量減少才下跌(如果會出現的話)。

  世局如此弔詭,我認為買樓自住者不要「睇市」了,能量力而為就上車置業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