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建行亞洲與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聯合編著新書,研究華資銀行百年史/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訊】《香港華資銀行百年變遷 從廣東銀行到建行亞洲》一書中,以廣東銀行到建行亞洲的百年發展史為主線,系統地描繪了香港本地華資銀行、外資銀行及中資銀行的發展變遷。建行亞洲前任行長及現任非執行董事毛裕民表示,「自己做了一輩子的銀行,希望知道銀行從那裏來,從那裏去。廣東銀行為香港首家華資銀行,故一開始已有出書的興趣。」
有責任梳理華資銀行發展史
建行亞洲副董事長兼行長江先周表示,在構思與出書的最初過程中,了解到對香港銀行業的歷史記載較為零散,無一套整體完整的記載,故認為該行有責任把華資銀行的發展梳理出來,以填補香港銀行業發展的空白,希望對未來香港銀行業究研有幫助。
事實上,鑑古知今,建行亞洲風險管控能力很強,與30年代廣東銀行因經營不善,由宋子文接管不無關係。毛裕民表示,在30年代,本港房地產市場十分活躍,廣東銀行做了過多的房地產貸款。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透明度,當時廣東銀行向股東、股東的親戚及朋友借貸,造成嚴重的公司管治問題。是以當經濟出現波動時,廣東銀行即面臨困難,才有宋子文接手一事。他指,自此以後,廣東銀行吸取教訓後,經營一直十分保守,直到建行亞洲亦保持審慎作風,已變成該行文化,更是香港少數沒有售賣雷曼迷債的銀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