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市場聚焦國企改革 A股主力炒作題材

時間:2017-01-07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第一批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項目的央企包括東航、聯通、南方電網、哈電、中國核建、中國船舶等

  文|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斌

  國企改革將是2017年資本市場的重頭戲,以「1+N」為代表的國企改革的框架性文件目前已經搭建成型。在2016年,國企改革已經開始全面試點,2017年國企改革更將步入前期政策全面「抓落實」的一年。

  「1+N」領銜的文件體系構建了國企改革的總體框架。「1+N」體系中的「1」,是國務院在2015年9月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其確立了國企改革目標的明確時間節點:到2020年,國企改革要在關鍵性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培育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國有企業。

  在指導意見出台後,相關部門已相繼制定出台的17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這就是文件體系中的「N」。其中,幾個重磅類配套文件,如《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描繪了國企改革具體的推進路線圖。

  兼併重組案例激增

  從這些文件描繪的國改藍圖來看,三大方向將成為國企改革推進落實的主攻方向:其一是企業的兼併重組;其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三是資產證券化(包括資產注入與整體上市)。

  兼併重組是此輪國企改革率先邁出腳步的措施之一。2014年的南北車合併拉開了央企整合的大幕。2015年以來,央企的兼併重組步伐明顯提速:6月,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8月,備受矚目的「南北車」實施聯合重組完成。僅在12月,就發生4起央企重組:南光集團與珠海振戎實施重組;中冶集團與五礦集團實施戰略重組;中國遠洋集團與中國海運集團實施重組;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整體併入招商局集團。

  2016年,隨着7月份國務院《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的發布,「鞏固加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成為央企整合指導思路,央企重組重新打開局面:7月11日中國國旅集團整體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7月15日中國中紡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8月22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公司實施重組;9月22日,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實施重組。對於地方上市國企而言,這幾年的重大重組事件數量也快速上升:2014年為18起,2015年達37起,而2016年則進一步翻倍,達到76起。其中上海、江蘇、廣東等地上市國企重大資產重組數量居前。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17年國企改革又一發力方向。在新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質性步伐。從方式上來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過引入民營資本來提高企業的市場化生存能力,也可以進行員工持股計劃,提高員工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實際上,中央和地方國企已經陸續推出混改方案。

  資產證券化空間大

  央企層面來看,東航集團、聯通集團、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 、中國船舶等中央企業已經就列入第一批試點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實施方案向領導層做了詳細匯報。而在地方層面,包括上海、福建、山東、浙江、重慶等多個省市已經發布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各地混改已經逐步邁入深水區。混改的推進,有助於提升投資者對於國企效益的預期,因此往往也會在股價上有所提前反映。

  資產證券化(包括資產注入與整體上市)是國企改革又一大突圍方向。通過資產證券化,有助於將國有資產納入到更加規範監管的視野當中。用上市公司的各種規章制度來約束規範國有資產的運行,既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也有利於理順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國企證券化率呈現出中央企業高,地方企業低的狀況。

  截至2015年,央企的資產證券化率已經達到80%,而地方國企在這方面的比重只有約25%。按照2020年各省市地方國企證券化率達到50%以上的目標來看,未來幾年地方國企將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率提升。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看,這就意味着企業整體上市與資產注入的預期大為加強,也將為資本市場帶來相應的投資機會。

  總體來看,國企改革已經走過了早些年「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期,開始進入到扎扎實實「抓落實」的穩步推進階段。市場上國企改革相關板塊的表現十分活躍,這將成為支撐2017年指數運行的一大主力題材,值得投資者充分重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