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是亞洲市場近年來表現最好的交易市場之一
分別由中金所、上交所、深交所領銜的三家中國財團,近日成功以每股28盧比(約合0.27美元)、交易總額89.6億盧比的價格收購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巴交所」)40%的股權,這亦為中國金融機構在海外進行的首次大手筆收購。此次交易也成為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首個投資的證券交易平台,顯示中國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布局,已深入到沿線國家的證券交易市場。\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梁海明
此次交易,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而言,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在對香港的挑戰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首先,中資金融機構逐漸毋須再借助香港「出海」。儘管環球經濟多年不振,巴交所卻是亞洲市場近年來表現最好的交易市場之一,不但吸引了中國投資者,還吸引了中東地區證交所、倫敦證交所、土耳其證交所等的十七家企業參加競標,最後由中國財團成功收購。其中,中金所、上交所、深交所獲得30%股份,中巴投資公司和巴基斯坦哈比銀行將各獲得5%的股份。交易生效後,中國財團將獲得巴交所董事會10個席位中的4席。中方將任命新的首席執行長、首席財務官和監管人員。
中國財團之所以能夠擊敗中東地區證交所、倫敦證交所等強手,反映了中資金融機構早已非「吳下阿蒙」,完全可憑藉自身的實力「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對於是否需要借道香港,這已成為一個可選項,而非必選項。
有望協助創建交易平台
其次,可創新國際化的融資模式,吸引除了中國以外的更多資金投入「一帶一路」建設。不少香港金融界人士認為,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融資平台,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中國財團收購巴交所股權顯示出,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創新國際化的融資模式,深化金融領域合作,打造多層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中國內地已經開始摸到了門徑,香港作為國際融資平台的角色,雖然依然重要,但已不是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巴基斯坦股市已在2016年6月被MSCI納入旗下新興市場指數,預計於2017年5月正式列入新興市場指數之後,會吸引數億美元增量資金。再加上,已有不少前往巴基斯坦投資的中國企業也有在當地融資的需求,中國財團收購巴交所股權,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巴基斯坦本國資金直接或間接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再次,內地可以獨立為創建國家或區域性交易所作準備。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哈薩克斯坦等國,都有新建證券交易所的需求,老撾、泰國、緬甸、孟加拉國、馬爾代夫和尼泊爾等國,也有建立「昆明絲路交易所(KSRSE)」,服務於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融資交易平台的願望。
筆者曾在多個場合呼籲,要分得「一帶一路」中的「資金融通」這杯羹,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可積極、主動尋求與內地合作,共同在中國境內外創建服務於「一帶一路」的新交易平台。
中國財團收購巴交所股權不但有助於中國證交所在沿線國家汲取開辦證交所的經驗,以及推動中國國內金融和股市改革,也又便於未來以更豐富的經驗、更強的實力、更國際化的管理和運作經驗,協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建新證交所,乃至區域性的交易所。這對於香港而言,有一步落後,步步落後之虞。
提升沿線國家金融通感
當然,中國財團收購巴交所股權,對香港雖然有挑戰,但也有機遇。
其一,內地未來將加大「金融通感」的力度,以增加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了解與合作,香港可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筆者此前曾提及,要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領域的合作必不可少。這是因為由於制度、文化和語言等的不同,不少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存有各種誤解,要消除這些誤解,加強合作,需要加強在金融領域的合作。
由於當前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逐步一體化,各國經濟、金融系統愈趨深層次聯結,金融漸漸成為一種國際共同「語言」,各國民眾對股市、外匯市場、債券市場、重金屬價格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廣泛「通感」,面對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表現,無論語言、風俗、民族、國籍都不是障礙。
中國財團收購巴交所股權,如同正式告知包括巴基斯坦民眾在內的沿線各國民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涉及國際關係、文化領域,更涵蓋了經濟、金融領域,「一帶一路」的「五通」任務中的「資金融通」就屬於金融範疇,加強「資金融通」,有助於推動沿線各國的金融市場穩定和發展。未來,香港更可協助內地將滬港通、深港通的經驗複製到中巴金融市場之間。
因此,要增加沿線國家的「金融通感」,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仍然具有無法取代的角色,完全可以發展成為「一帶一路」的「離岸傳播中心」,通過國際化的金融語言,向國際社會彰顯「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目的,以及如何給沿線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其二,為港交所、香港金融機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所合作奠定基礎,以及吸引沿線國家的企業到港交所上市。中國財團收購巴交所股權,成為了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首個投資的證券交易平台之後,顯示中央的政策口已開,相關的收購行為將陸續有來,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港交所、香港金融機構未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將大有可為。
看好印度市場發展前景
以巴基斯坦相鄰的印度為例,在有了中國財團和巴基斯坦股市合作的示範效應之下,港交所、香港金融機構完全可考慮與印度當地交易所合作,如購買印度交易所股份,甚至是推出港交所與印度的交易所互聯互通的「港印通」。此舉一方面吸引印度企業到港交所上市,另一方面吸引內地、香港企業,乃至國際企業到印度交易所上市。無論是對香港、印度,還是「一帶一路」建設,都大有裨益。
之所以優先選擇與印度在金融領域合作的另一原因,源於國際市場和輿論今日對印度的讚譽,猶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中國的讚譽。受益於經濟改革、油價下滑和年輕勞動力的紅利,印度的發展前景確實讓外界充滿期待,慢慢的成為了除中國以外的另一投資熱土。
另據外媒及胡潤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印度的億萬富翁規模越來越大,目前擁有97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億萬富翁,已經超越了俄羅斯與英國,成為繼美國、中國之後,擁有的超級富翁人數世界第三多的國家。高盛也在其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印度的經常帳戶赤字、財政赤字已收窄,通脹也有所下降,印度經濟即將進入新一輪的增長周期。
印度總理莫迪曾公開指出,印度目前需要以出口製造、公共基礎和都市建設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將從目前由服務業導向轉為由大量的勞動力與資本帶動經濟增長,印度如果轉型成功,將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並延續「中國夢」。「中國夢」已讓香港金融市場受益匪淺,未來再加一個「印度夢」,香港只要抓住機遇,也能從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總而言之,雖然此次中國收購巴交所股權,香港未來會遇到不少挑戰,但這起交易仍然是中國金融機構海外投資,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非常亮麗的一筆,有很大現實意義和示範效應,如果香港能緊緊抱住當中的機遇,香港未來在「一帶一路」中的發展前景讓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