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自攜裝置成惡意軟件溫床

時間:2016-12-29 03:15:33來源:大公網

  惡意軟件肆虐,再聰明的電腦用戶往往敵不過黑客層出不窮的攻擊手法,財務損失在所難免,更甚的是無法還原重要的資料。其中,網絡保安相對較弱的一族,包括教育界亦受威脅。網絡安全專家警告,員工的自攜裝置(Bring Your Own Device,簡稱「BYOD」)已成為惡意軟件、勒索軟件的溫床,對商業企業造成破壞。

  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的「香港保安觀察報告」顯示,今年首三季,香港的唯一(Unique)網絡攻擊數據共有6774個,較去年同期大降68%,雖然相關個案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新低,但網絡攻擊一宗也嫌多。

  免費Wi-Fi易中招

  「港人的網絡安全意識是有的,但行動卻少,等同叫大家做運動,運動是有益身心;不過,有多少人肯做運動?」網路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Nominum區域總監李力恆直言,網絡保安並不複雜,只是人的貪方便、貪小便宜心態令黑客有機可乘。

  「網絡上很多免費下載軟件,讓你免費看大型球賽,人家用兩億元買下轉播權,為什麼你可以免費看?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尤其是在互聯網世界!」李力恆透露,自己曾經在海外利用免費Wi-Fi瀏覽網頁,導致其PayPal戶口遭盜用而損失金錢。他指出,每逢有大型賽事,在網絡服務供應商層面,見到不少Botnet(殭屍電腦網絡)異常活躍並群起發動攻擊;因此,在惡意軟件、勒索軟件盛行下,用戶首要做到「便宜莫貪」。

  惡意軟件病毒快速變種

  網絡安全公司Symantec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羅少輝指出,八至九年前,每年偵測到的惡意程式約有數百萬個,去年單日已錄得超過逾百萬種的惡意軟件,反映現今的病毒軟件快速變種。他提醒,2017年勢必是無文件惡意軟件(Fileless Malware)的天下,在無需使用任何類型文件的情況下,這種軟件能直接寫入電腦內的記憶體(RAM),既難以被檢測,亦能經常避開防禦入侵和防病毒程序的阻攔。

  羅少輝提到,部分中小企會採用網絡檔案共享,倘若在資料沒有加密的大前提下上傳雲端儲存,亦會潛在數據泄漏的風險。他直言,最為擔心的並非破壞資料,而是間諜程式透過不斷電腦的行為,在用家不知情下取得資料。

  較早前,根據Fortinet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受訪企業過去一年曾發生網絡安全事故,較亞太區的平均值高出11個百分點。據FortiGuard Labs資料顯示,今年第三季本港勒索軟件個案超過12萬宗,較為人所認識的CrytoWall佔80%,今年初湧現的Locky約佔1.7%。

  Fortinet香港及澳門網絡安全顧問吳維穎認為,網絡安全最困難之處,除了是用家防範意識低,員工的自攜裝置亦是危機四伏。「大部分員工過於依賴公司聘請IT人員,要知道IT人員並非萬能。」吳維穎指出,智能手機可做到瀏覽公司內部郵件,員工稍有不慎,很大機會被黑客入侵這些自攜裝置,從而取得公司的資料。

  黑客的攻擊手法越見層出不窮,由欺詐網站、偽冒電子郵件,到手機應用程式感染病毒,新型的勒索軟件系列中,更能迅速切換攻擊手法,可見勒索軟件的肆虐,已成為互聯網的危機,令用戶防不勝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