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甯漢豪接受《大公報》訪問,分享參考內地發展規劃成功經驗的啟示。\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上月參與財政司司長率領的特區代表團,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及河北雄安新區,了解兩區在城市規劃、重點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及環境保育等方面的經驗。甯漢豪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規劃,與本港北部都會區存在共通要素,她形容兩區的成功經驗是「一支強心針」,令特區政府更有信心沿現有方向發展北都。
甯漢豪表示,兩地制度存在差異,不是所有都可以學到足,但是「不意味着無嘢可做」。兩區的發展經驗也為特區政府發展北都帶來啟示,包括要加快發展速度、鼓勵建築業界在北都打造標誌性建築、策略性安排政府部門先遷入北都以發揮牽頭作用等。\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甯漢豪表示,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與北部都會區存在共通要素。兩區均不再追求發展數量與高密度,而是強調「發展與自然、傳統文化及鄉鎮的平衡」,雄安新區提出的「不要做城市中的公園,要做公園中的城市」,更設定了高標準發展理念。亦強調政府要主導規劃,制定好規劃大綱後,再聯同市場力量,逐步推進。她認為,這與特區政府規劃北部都會區時提到的「發展與自然保育的平衡、城鄉共融」,以及「由政府主導、市場參與」不謀而合,她說,「看到他們做得這麼成功,更確定我們沿着這方向走是對的」。
倡推「一站式」審批措施
甯漢豪介紹,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自2016、2017年拍板推行以來,短短七至八年間,進展顯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進度現已超過五成,雄安新區約3000公頃的啟動區,已啟動大量交通基建與樓宇建設,她坦言「香港在發展北都時,速度的確要加把勁。」
甯漢豪說,兩地制度存在差異,在審批流程、合同條例和習慣上都有不同,加上內地的國企和央企也承擔着一些特別任務,而香港只有少量的法定機構,存在掣肘,「但就算不能與內地看齊,我們也應盡量找空間,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加快進度」,例如通過特別法例簡化法定程序、推行「一站式」審批等措施。
這次考察行程中,兩區「既睇大又睇細」,既有宏觀土地空間用途規劃,微觀的建築設計就注重協調和創新,打造標誌性建築,讓甯漢豪印象深刻。她舉例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通過國際設計比賽確定方案,建築風格與周圍環境高度融合。
安排政府部門遷入作牽頭作用
她認為,北都未來在建設商業大樓、產業大樓及社區設施時,「需多花心思,打造新一代城市」。不過,她認為香港並非採用設計比賽的形式,而是政府想辦法鼓勵建築業界,在標誌性地段打造標誌性建築,包括通過在屋宇署審批圖則時調整方法,推出行政措施鼓勵創新設計,甚至可通過優化招標條款,如「雙信封制」等方式把設計質量作為評分項。
甯漢豪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承接北京現有政府部門的遷入,雄安新區鼓勵北京市的國企和央企總部遷入,兩區的規劃對啟示香港需策略性安排政府部門遷入北都,起牽頭作用。古洞北也已預留土地,供政府部門入駐,「具體哪些部門先搬,是一個策略性考慮,比如搬遷一個大規模的部門,引領性可能更強,如果只是搬一個小部門,效果就沒那麼明顯」。
施政報告提到參考內地「1.5級開發」,在北都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甯漢豪分享,北京城市副中心還是雄安新區,都有大片土地尚沒開發,但不會讓人覺得周圍都是地盤,因為有些未開發的區域,也有綠化,或者建設一些小型的展示館暫時使用,「某些區域還沒完全旺起來,如果是一片荒地,對招商引資很不利。所以1.5級開發的好處是,在還沒進行永久開發前,先暫時利用這些土地,建設一些臨時性的低矮建築,但這些建築同樣可以做得精緻、美觀,同時做好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