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可為「一帶一路」多做貢獻/陳文鴻

時間:2016-12-28 03:15:42來源:大公網

  聖誕前夕到東京大學講學,感覺到日本頂尖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深感興趣,只是缺乏準確信息。日本官方和媒體的評論都是跟隨美國,着眼於中國擴張經濟,更加上中日惡性競爭的討論,日本社會沒辦法得到清楚和真實的信息。即使習近平主席及中央政府強調絲路的開放與包容精神、強調和平與發展,經過日本及海外媒體的篩選過濾,中日競爭以外的觀點與主張沒法傳送到日本社會。

  日本曾經是中國全球化的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當中國絲綢、瓷器、茶葉貿易跨越太平洋與大西洋,覆蓋整個印度洋時,日本石見銀山出的白銀一度佔了全球產量四成,成為全球化的中國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貨幣。日本在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憑藉白銀和由此帶動的經濟與人口增長,全力參與東亞地區的大貿易。包括江浙粵商人、琉球商人,以至荷蘭、葡萄牙商人,建構成龐大的合法與走私貿易體系。當然,在這中間有倭寇問題(日本人實際只佔少數)、日本生絲與中國競爭問題,但總的來說,日本是中國全球化貿易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涉及到文化、科技、知識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時並沒有排斥日本,只是日本政府跟隨美國,從美國世界霸權出發,才出現今天美日同時抗拒排斥「一帶一路」戰略,違反了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經驗。

  中國與日本對抗,只是使美國得益,對中國、日本、亞洲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只會是損失。中國作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經濟最強大的國家,與日本合作不僅使「一帶一路」的戰略可有更大發展,亦可推動整個世界的轉變。對中國與日本本身也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屬多贏局面。從任何角度看,中國與日本都應該攜手合作,創造亞洲與全球的新世界。

  中日的矛盾與競爭,歷史上或許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甲午之戰,以及二十世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但德法有世仇還可聯手建設歐盟,中日應該如周恩來所說一笑泯恩仇,重新開始。當前中日的對立,實際是美國在過去幾十年政治操控的結果。先是以經濟扶助中國來抗衡日本對美國的經濟競爭壓力,而在中國開始復興,不再聽從美國之後,再用日本的政治、經濟(與軍事)來制衡中國。日本變成美國壓制來自中國挑戰的工具。這與近年美國在歐盟之內挑撥波蘭為首的新歐洲,對抗德法的舊歐洲,以及推動歐債危機,驅使基督教的德國、荷蘭、比利時等針對天主教的南歐各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如出一轍。

  問題是在美國和日本右翼政府擺布下,中日兩國關係惡劣。要扭轉這樣的困局,不是靠中日開戰來解決。若如此,只會令美國享漁人之利,中日同受損。解套之法應是中日通過各種渠道溝通和解,以民間之力來阻止自民黨政府的軍國主義化。對於後者,中日人民都有共同的利益。而在這個中間,香港可以起積極的互通、互聯作用。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