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明確表示將「重振製造業」作為美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此後陸續出台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以重振製造業
文|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伴隨着特朗普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其政策主張也日益明晰化。針對製造業發展,特朗普有意將最高聯邦企業所得稅率從目前的35%降至15%,同時提議對美國企業海外利潤一次性徵收10%的稅,以此實現其將流向海外製造業的機會重新帶回美國的目的。其實,這只不過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當局「再工業化」政策的繼續。
早在2009年年底,奧巴馬政府便推出減稅、出口促進等政策和措施以力促美國的「再工業化」,希望能夠藉此帶動美國製造業就業。從2009年至今,第七個年頭即將過去,現在可以通過數據的回顧,來初步檢視一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成效。
相關政策及措施
2009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於喬治敦大學演講,明確表示將「重振製造業」作為美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此後,美國政府陸續出台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以重振製造業。
第一項措施是稅收優惠。如2010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的「國情咨文」表示,對工作崗位轉移到美國以外地區的企業取消稅收優惠,將這些優惠提供給為美國人創造就業崗位的公司;再如2010年8月,奧巴馬政府發布《2010製造業促進法案》,規定美國將對本土製造業所需原材料進口削減關稅,對投資在本土的美國企業實施稅收優惠。
第二項措施是出口促進。2010年3月,美國總統執行辦公室發布「國家出口倡議」(出口倍增計劃),成立由總統直接管理的「出口促進內閣」,並提出2010-2014年出口翻番目標。
第三項措施是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2009年12月,美國總統執行辦公室、國家經濟委員會及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工作機會》,提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完整框架。2011年2月,國家經濟委員會、經濟顧問理事會和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美國創新戰略:保護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把發展先進製造業、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等作為美國國家優先突破的領域。
現時效果與影響
首先,從美國製造業全球佔比看,2001年以來,美國製造業在全球佔比持續下降,由24%降至2011年的15.2%;隨着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推進,其製造業佔全球比重穩步上升至2014年的16.6%,較2011年的低點上升了1.4個百分點。(見配圖一)
其次,從美國製造業佔美國GDP的比重看,1949年以來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下降趨勢明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着美國本土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熱潮,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更是呈持續下降趨勢。「再工業化」戰略實施之後,美國製造業佔美國GDP的比重雖未有明顯上升趨勢,但「止跌趨穩」跡象明顯。(見配圖二)
第三,從行業利潤來看,觀察美國製造業企業利潤佔美國境內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該指標自1947年以來總體呈波動下降的趨勢,而在「再工業化」戰略啟動的2009-2015年期間,製造業企業利潤佔比卻呈現出上升態勢。為進一步判斷這種回升是否具有趨勢性,本文採用HP濾波將長期趨勢和短期波動成分分離之後發現,2009年以後製造業企業利潤佔美國境內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回升趨勢明顯。
第四,從就業來看,根據美國勞工部組織統計,2005年-2009年期間,美國製造業生產就業人數累計減少235萬人,製造業就業規模大幅萎縮;而「再工業化」戰略推出後,製造業就業規模開始扭轉萎縮局面,截至2015年,製造業就業累計新增70萬人。伴隨新增就業人數增加,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總量也不斷攀升。從製造業就業同比趨勢項看,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製造業就業同比進入下行通道,就業規模呈現整體萎縮,2009年以後,製造業同比呈穩步上升趨勢。
進一步觀察製造業非農就業人數佔比,二戰後美國製造業人數佔比呈快速下降趨勢,但是伴隨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推進,在2009年之後其佔比呈現趨穩態勢。
第五,從商品出口來看,美國2014年商品出口總值相對於2010年僅增長了27%,雖然未能實現2010年奧巴馬所宣布的「出口翻番」目標,但商品貿易逆差總額小幅收窄。從美國商品貿易赤字相當於GDP的比重看,2011年以後,美國商品貿易赤字相對規模則改善更為明顯。
最後,從美國製造業吸引外資情況來看,為了促進「再工業化」,美國在投資方面也給予了製造業政策傾斜,對於投資在美國本土的製造業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同時對投資在美國以外的企業則取消稅收優惠。再工業化戰略實施前,美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呈現波動呈U形,尤其是2002年至2004年期間,美國對外製造業直接投資規模超過其利用外資規模,呈現投資淨流出狀態;但「再工業化」戰略實施以來,美國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翻番,投資淨流入規模也較2010年增長近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