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珠澳橋促區域產業升級

時間:2016-12-08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謝漢光表示,港珠澳大橋有效加速珠三角地區的區域融合

  【大公報訊】今年粵港澳學術研討會,匯聚三地學術界人士就各方面進行研討。在交流環節上,學者分別對三地在環保、科技創新、法律及青少年教育的發展分享研究成果。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副會長陳錫僑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上,粵港澳三地都可為此作出貢獻,應着手研究如何提高能源效益,開發風力發電、太陽能及地熱能等能源。他表示,內地多個省市正大力開發風電及太陽能,都有大規模的新能源建設,相反港澳兩地則較少。他又指,推動電動車在城市使用,可助提高能源效益,目前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不但在國內城市可見,更已成功輸出海外多國,印證中國環保技術具國際水平。

  港創新科技發展滯後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指,比較香港和深圳兩地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指兩地同於9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創科,但至今深圳的創科發展卻較香港領先,香港的研發經費及研發人員投入,以至專利授權都落後於深圳。她分析指,香港創科發展落後,因香港依靠傳統產業,如金融、地產及消費服務等,推高經濟增長,但這反而妨礙香港發展創科產業,因社會認為創科對GDP的貢獻少,香港的創科產業並未從地區的高經濟發展水平中獲益,而港深科技合作與香港創科亦不具有顯著關係。她建議,特區政府需確定創科產業為香港未來產業發展主導的理念,並推出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營造創新氛圍及平台。

  澳門社會科學學會理事謝漢光指,將於2018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橋,可令港澳兩地通車時間縮短至半小時,有效加速珠三角地區的區域融合,港珠澳三地人流、物流將增加,有利珠三角及廣東西部的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大珠三角經濟圈內的產業轉型升級。他又指,大橋對澳門本身的幫助,除惠及當地的博彩及旅遊業外,亦可鞏固當地房地產市場,並適度促進澳門多元發展,如發展會展商務及金融業。

  廣東省法學會副會長蔡鎮順指示,隨着粵港澳合作增加,三地間的法律衝突亦隨之浮現,主要因三地的法律原本建基於不同體系法律,且三地亦無統一最高終審權,故不時出現同一案法,在三地法律會有不同判斷,亦引致要靠人大釋法解決爭議的局面。他建議,要防止三地法律衝突,要加強交流溝通。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陳俊指,早前向733個由初一至高三的澳門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積極心理資本,即自信、韌性、希望和樂觀,發現學生多參與課外活動,有助增加他們與學校聯結、友誼及自尊等狀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