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五日下午,香港高等法院作出裁決,取消梁頌恆、游蕙禎議員資格。這是終於得來的正義,彰顯法律的尊嚴;同時更是香港民意的勝利,反「港獨」的勝利。這次判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立法原意後,再度表明,香港體制內絕對不能容忍「港獨」染指;而褻瀆基本法、不真誠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絕對不能擔任特區公職。
有人單純地認為,始於十月十二日的立法會宣誓鬧劇終於可以落幕,立法會恢復正常運作秩序指日可待,即便是梁游二人再度上訴,那也是秋後螞蚱的蹦躂,沒有勝訴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港獨」勢力和思潮的興起,有複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等因素,無論是人大釋法還是高院裁決,都只是更明顯劃定了規矩,對「港獨」確有威懾力,但掃除「港獨」激進勢力和思潮,挖掉這顆附在香港身上的毒瘤,並非一時三刻立竿見影,香港社會反「港獨」任重道遠,不能手軟。需要強調的是,人大釋法清楚地亮出了中央的態度和底線,接下來,香港市民有責任和義務,齊心協力,全力狙擊「港獨」勢力,力阻「港獨」思潮,重建香港的政治生態、議會文化和社會秩序。
議事廳不是「獨」講台
此次立法會選舉,進入議會的激進分子還有幾名「本土自決」派,他們與「港獨」是僅僅在名稱上不同,是一步之遙,還是其他政治取態?他們將如何發展,都需要高度關注。由於過去的「蕭規曹隨」,他們僥幸成為正式議員,其中有的被訴訟,結局未知。但無論如何,他們在位一天,我們就需要睜大眼睛,監察他們在議會的言行。即便是成了「尊貴」的議員,在「港獨」這一關係國家安全和民主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也絕對不能越雷池一步,立法會議事廳任何時候都不能成為「港獨」的宣講台,納稅人的錢也絕不能養「港獨」議員。議員發假誓,宣揚「港獨」,必須付出代價。
同時,此次宣誓風波令我們看到反對派的真實一面。面對強大的反「港獨」民意,他們支支吾吾,不敢站出來直斥梁游。更有甚者,一邊說不支持「港獨」與辱國言行,一邊卻違反立法會規矩,為梁游二人硬闖立法會「保駕」。此舉撕破了他們一直以來聲稱的「反對破壞『一國兩制』」的假面具,將他們從「道德神壇」上拉了下來。香港主流社會一向對比較溫和的「泛民」持寬容態度,支持他們與中央有商有量,希望他們真心為香港出力,能成為建制派「受尊重的對手」。但此次他們對「港獨」勢力的縱容,令很多善良的人都失望了。雖然我們希望這次能給「泛民」政黨一個教訓,但對於這些不問是非只看立場的人可能很難。或許以後「泛民」與中央的溝通將更加不易。
反對派應該明白一個淺顯的邏輯,既然大家都清楚「港獨」是不可能存在的選項,而大家也都不希望香港變成「一國一制」,那麼,無論是建制派還是溫和反對派,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共識:「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穩定繁榮的最根本制度,誰反對「一國兩制」,就是禍害香港,就是直接損害香港七百萬人的根本利益,必當群起而誅之。
反「獨」絕非小題大做
香港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反「港獨」是「小題大做」,認為既然「港獨」是「偽命題」,不可能實現,我們就不要理它,讓它自生自滅。對於這類想法的人,「現實將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是現實這本教科書的成本會很高。也就是說,當「港獨」把香港搞亂,整個香港、所有的港人為之付出代價之時,就悔之晚矣。因此,如何說服持這樣觀點的人非常重要。當然,我們更需要警惕的是這樣一類人,處處為「港獨」張目,將「港獨」的產生歸咎於政府和特首的「打壓」,實在是指鹿為馬,倒因為果。這些人企圖攪渾香港這一潭水,當然別有企圖,有的壓根就是敵對勢力的代言人和追隨者,他們意欲何為十分明顯。對於「裝睡」的一群人,既然無法「喚醒」,就只能針鋒相對,鬥爭是唯一出路。
香港社會產生「港獨」的成因很複雜,有國際因素,有本地政治因素、教育失敗,也有經濟因素。逐漸摸清這些因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子上拔除「港獨」這個毒瘤。因此,針對當前的局勢,我們必須「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對「港獨」絕不可手軟,要真正令其成為「過街老鼠」。同樣,我們要重拾中國文化教育、歷史教育,為國民教育正名,重新奪回青年教育的陣地。即便這一切很難,為了香港,也必須去做,「雖千萬人,吾往矣」。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