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朗普的一些顧問已承認,要對中國生產的貨品課徵百分之四十五的關稅等選舉語言是不切實際的。法新社
文|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博士 劉勝軍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令全世界大跌眼鏡。原先多數人不看好特朗普,是因為他太不像總統了,說話不靠譜,滿嘴跑火車。當選美國總統後,特朗普如何兌現他那些不靠譜的競選言論,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其中,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是特朗普引人矚目的觀點之一。
在競選中,特朗普指責中國「操縱」匯率,人民幣被低估15%-40%,令中國出口產品具有不公平的優勢,他威脅要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在投票前夕拋出的「百日新政」中特朗普提出將指示財政部長界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當選後,被問及特朗普會不會真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時,特朗普的經濟顧問Judy Shelton回答:「他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特朗普的另一個顧問威爾伯.羅斯則認為,「(中美)不會發生貿易戰。特朗普關於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的威脅被誤解了,這只是一種談判策略」。
如何評估和應對可能的特朗普衝擊?
一、大選言論不能太當真
在歷屆美國大選中,指責中國匯率低估是候選人爭相擁抱的「競選利器」。小布什、奧巴馬、希拉里、羅姆尼都是如此,都認為中國操縱匯率以贏得貿易優勢。
但是一旦當選總統,他們無一例外都會軟化立場。原因很簡單,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中國開打「貿易戰爭」猶如經濟領域的「核武器戰爭」,在全球經濟息息相關的今天,必定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截至2016年3月份,中國已經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奧巴馬即為典型。2016年10月,美國財政部在奧巴馬總統任內最後一次拒絕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籤(根據1988年的一項法律,美國財政部需對主要貿易夥伴進行定期評估,看對方是否出於阻止防止國際收支平衡調整或獲得不公平貿易優勢的目的而操縱本幣匯率)。美國政府表示,中國最近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努力是為了防止損及全球經濟的本幣快速貶值。在進入美國財政部貨幣觀察名單所需符合的三項條件中,中國只滿足了其中一條,而四月時曾符合兩條。若中國在下一次報告中仍只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則有可能從該名單中剔除。
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估計,在特朗普的總統任期內,並且在全面貿易戰爭的情況下,美國將在2019年陷入經濟危機,失業率將上升至8.4%。就算貿易戰程度沒有想像的嚴重,仍然會使美國消費額降低0.6%,投資額降低3.5%,失業率上升至6%。
據摩根士丹利測算,即便被徵收45%的懲罰性關稅,中國的總出口也僅會下降13%,因為中國可以把出口轉移至其他國家。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也認為,啟動貿易戰,美國經濟將會成為最大輸家。
二、世易時移
「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如果說奧巴馬等人指責中國匯率問題還算有一定道理的話,特朗普如今繼續高舉人民幣匯率低估的大旗已是時過境遷、不合時宜,難以獲得廣泛認同,底氣不足。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逐步步入新常態,出口顯著放緩、外匯儲備下降。在對經濟不確定性疑慮上升所引發的熱錢外流和居民海外投資偏好作用下,人民幣承受不斷上升的貶值(而非升值)壓力。2015年8月11日,央行啟動了包括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等多項內容的改革,一度引發市場恐慌。即使央行不斷干預,匯改一年間,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依然達到8.8%。 2015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對中國的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近十年來首次作出人民幣「不再低估」的評估。無疑,IMF的報告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全球認可度。
曾任奧巴馬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薩默斯說:「特朗普的計劃似乎假定我們可以迫使他國不讓其貨幣貶值,正如特朗普讓新財長把中國定為匯率操縱國的打算所顯示的那樣。這是荒唐的。儘管有合理證據表明中國過去曾為了貿易利益而操縱匯率,但是事實是中國過去一年一直通過干預支撐人民幣匯率。大多數新興市場也是一樣。即便是擁有政治授權的美國總統也不能推翻經濟規律」。
因此,中國不僅沒有像特朗普指責的那樣壓低匯率,反而努力抬高匯率。如果特朗普此時還堅持迫使人民幣繼續升值,不僅中國方面會認為這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連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心裏恐怕也哭笑不得。
另外,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並不能讓工作崗位如特朗普所期盼的那樣回流到美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高於東南亞等很多發展中國家,即使訂單流出中國,也會流向東南亞而非美國。美國的問題在於美國自身勞動力成本太高而非因為中國太低。
貿易戰並不明智,也源於貿易本身的複雜性:許多中國產品是用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零部件在中國組裝而成。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研究發現,美國消費者在「中國製造」的商品上花費的每一美元,都有55%落到了銷售、運輸和為這種產品做推廣的美國人手中。限制中國進口商品,將會損害美國店主和卡車司機的利益。針對美國在2009年對中國輪胎產品收取35%關稅這一決策所產生的影響,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發現,美國消費者不得不為此在購買輪胎上多花11億美元,與此同時這項關稅卻只保住了不超過1200個工作崗位(平均每個工作崗位付出的代價90萬美元)。
三、特朗普畢竟是商人
特朗普雖然滿嘴跑火車,但他一點也不傻,不然他不會成為億萬富豪。對這樣一個成功商人而言,他一定深諳妥協與交易的藝術。歷史學家福山最近寫道,「這個新美國,目前仍存在若干較大的不確定因素。雖然特朗普本質上是一個一貫的民族主義者,但他也非常善做交易。當特朗普發現其他國家不會按照他的條件,就現有貿易協定或同盟安排重新進行談判時,他會怎麼做?」
特朗普的一些顧問已承認,要對中國生產的貨品課徵45%的關稅等選舉語言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如果這麼做了,中國必定會以貨幣手段加以反制。中國最大的武器是飛機採購訂單、對美國農產品徵收採取反制措施和拋售美國國債。前兩點會通過利益集團游說形成對國會議員的強大壓力,後者會引發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只要特朗普還在乎與國會的合作以及自己的第二任期,他就不可能一意孤行。
儘管如此,但鑒於特朗普令人擔憂的性格和自制力,特朗普依然有可能不顧勸阻向人民幣宣戰。
四、特朗普會幹些什麼?
智庫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Gregory Daco預計,特朗普很有可能會避免如他在競選期間多次提及的那樣對中國產品徵收45%的關稅,但可能會威脅使用更多具有針對性和局部性的保護主義措施。例如,特朗普可能針對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並對鋼鐵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
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中國將「以牙還牙」。美國財政部前駐中國經濟金融特使杜大偉(David Dollar)指出:「如果美國對中國徵收高關稅,中國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進行報復。」2009年,奧巴馬政府對中國輪胎實施懲罰性關稅措施,WTO駁回中國提出的申訴。中國隨即對美國進口的雞肉啟動調查程式。衝突持續多年,最終甚至擴大到了太陽能電池板、鋼材和其他產品。
顯然,貿易戰注定是兩敗俱傷,而非像特朗普聲稱的那樣爽。
五、結論與建議
鑒於人民幣匯率當前高估而非低估的現實、中美相互高度依賴的格局、中國實施「以牙還牙」策略的決心和能力,即使特朗普要求美國財政部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並採取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措施,這些措施也不大可能是有力度和有效的。一旦發生貿易戰,人民幣可能會進一步貶值而非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可不是特朗普所預期的效果,屆時,特朗普將會發現他應該表揚中國的「匯率操縱」,因為正是這樣的「匯率操縱」才使得人民幣沒有像日圓那樣通過「競爭性貶值」來刺激出口。
在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難以消除的情況下,央行阻止人民幣貶值的努力意味着外匯儲備的損耗。中國長期積累了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似乎是天量),然而自2014年開始的貶值過程中,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已經用掉了8000億美元!
最近人民幣匯率在短短30個工作日內貶值3.3%至6.89,超出過去10個月累計貶值幅度。這表明央行不會繼續以大量損耗外匯儲備的方式來支撐匯率。
正如余永定等學者指出的,央行應對人民幣貶值壓力有三個政策選項:1.停止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一次性釋放貶值壓力;2.盯住美元,宣布「絕不貶值」,直到由於供求關係發生變化,貶值壓力消失;3.通過某種方式引導匯率逐漸貶值,直至貶值壓力消失。
目前大格局是:從國內看,中國經濟改革和轉型進展並不順利,房地產泡沫化、不良資產攀升、企業信心不足仍將是人民幣貶值的主要壓力;從國際看,特朗普新政將衝擊全球化格局,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在不確定的全球經濟中,美元仍將發揮「避風港」作用。因此,未來2至3年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持續存在。
順勢而為,更符合現實。除非央行採取讓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的方式來釋放貶值壓力,否則這種「緩慢貶值+外匯儲備損耗」的格局仍將延續。因此,人民幣大概率是繼續緩慢貶值,但不排除一次性貶值(幅度在20%以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