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緬甸仰光的街頭一景/網上圖片
珠三角許多給服裝和製鞋等行業配套的膠袋廠,同樣跟着港商朋友轉戰緬甸,以把握緬甸低成本的機遇。大公報記者在仰光遇到在東莞鳳崗開設膠袋廠的港商趙文輝,在他眼裏,緬甸就像一個正在成長的小孩,將有十幾二十年的發展機遇。
現年40歲的趙文輝,正與太太一起到緬甸落實膠袋廠的開業準備,他告訴記者:「我在合作夥伴龐志偉的介紹下,來緬甸考察兩個月後,便決定在緬甸開廠,目前機器設備已安裝完畢,自己從東莞帶三個技術工人來緬甸,分別負責印刷和吹料等,並聘請華人任翻譯和司機,請了十幾個當地工人,目前正在緊張地培訓,而他的工廠於10月底投入運營。」
港商:緬甸正如成長的小孩
談起東莞工廠,他皺了皺眉說,2000年,他在東莞鳳崗投資2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膠袋廠,請了20多人,高峰時是2005年,那時工人達50人,但此後因成本快速上漲,現在東莞工人包吃住要4500-6500元,壓力很大,而業務從高峰時期的每月300萬元大跌至150萬元。現在內地生意很難做,很多廠轉到越南、印尼和緬甸等地,他們在當地訂購膠袋。
他在仰光打聽四處尋找租最便宜的工廠,但租金仍有些貴,每平米要2.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7元,較東莞工廠高55%,但緬甸人工成本只有東莞的五分之一,出口又免關稅,大量製衣、製鞋等搬遷過來,將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因此,他形容緬甸就像小孩子,正處於成長期。他現在是一個月來緬甸待兩周,在東莞和香港公司各待一周,香港和東莞工廠分別由太太和岳父幫忙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