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興宣布參選2017年的特首選舉,開啟了特首選舉的競爭之局。
但令人不解的是,特首的選委還未選出,他為什麼急於公布參選呢?當然選委的選舉方法已明確,選出來的選委組成結構多會與上屆差不多,可能具體人選不同。香港政治生態近年有變,通過功能組別機制產生選委,這些變化不易衝擊未來選委組成的政治大傾向。故此,胡國興出選,可能便不理會選委是否有變。
胡國興現時出選,公開宣布的是針對誰、有什麼政策或政治主張呢?他公開說現時沒有政綱,只是開始邀約有關人士討論交流,或許十二月才有政綱。若我們理解政綱是一個較為全面和系統性的治港方略,其中便應聚集各種深入的政策研究與分析,以及對社會資源分配、再分配的價值判斷。不可能像香港民意調查那樣,找一批為數不多、認識不深的人談談他們的意見,總結起來便成政策、政綱。一方面,這種做法粗疏馬虎,接觸不到社會大多數持份者,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看不到他們的利益。另一方面,政策主張或政綱不是公開宣傳口號,說了便算。關鍵是怎樣落實推行,也涉及政策取捨的輕重次序,各種資源的約束。不是像法官判詞,關在房裏,看些例書便可下判斷。
或許胡國興法官及其身邊的人未必是這樣無知或天真。可是這幾天我們只見到他提的都是抽象的政治化口號,不管可行與否,也不談怎樣做。例如重啟香港的政治體制改革、支持「佔中」、批評梁振英等等,純粹是公關口號。我們感覺不到他的話裏有多少深思熟慮。
這屬於公關造勢,卻帶着明顯的政治取向,一如普通法的法官,從來都不是價值客觀、政治中立,而是帶着根深蒂固的政治取向,卻不顧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與利益,在司法獨立的盾牌背後自以為是。在審案時還可有判例約束,在審案以外,政治成見或偏向便清楚暴露出來了。這幾天,我們應清楚他對一些重要議題和原則的立場怎樣。在他所謂與更多的人諮詢、討論後,我也不相信他的政治立場會改變。這些政治立場正是他出來參選特首的理由和動機,若這些立場可以聽了別人意見後便改變,便不像是英國普通法培養、挑選出來的法官,也不是他宣布參選的目的。
無論如何,我都希望胡國興法官能夠整理他的政治立場,也深思熟慮。以此基礎,他可找與他同路的人來詳細制定政綱,告知香港社會、爭取支持,或至少引發社會討論。
公關作態幾天便足夠。繼續在口號式的政治主張上糾纏,一是浪費他和香港社會的時間。政治變成娛樂新聞,由胡國興法官作為主角,似乎過於低俗化。另一是特首選舉應是一個極認真、嚴肅的事。立法會已變成鬧劇,若連特首選舉也走同一道路,香港便真的沉淪了。香港本應在回歸後有大發展。結果卻是一步一步走下坡。差不多二十年了,既浪費了大好時機,也把回歸前的各種矛盾積累發酵,形成了從「佔中」以來的政治危機和日益惡化的貧窮問題、住房問題、青年問題,似乎沒有哪個方面沒有問題。鉛水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特區政府再拖拉下去,情況將會難以想像。所以,我們要求的是不單談政治口號,而是幹實事的人選。要知他會否也能否幹實事,便要看他的政綱,看他的未來班子。怎可以單只看在胡國興法官一人的臉上,或他當法官、當公職王的表現,便相信他會幹實事,能幹實事呢?
無論誰參選特首,這都應該是我們對待特首參選人的同樣態度。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