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10月22日訊(記者李永青)香港貿發局報告指出,多個發達市場的零售業停滯不前,相反,東盟零售市場卻得到消費者情緒樂觀及需求增長的支持而持續發展。2016年,單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消費品零售額已預料達到8,000億美元,大約是中國的四分之一。
雖然印馬菲泰越等東盟五國的零售業以非正式的業者為主,尤以菲律賓及印尼為然,不過設有超市、百貨公司和國際品牌的大型商場也越來越多。不少東盟消費者往訪大型商場,不僅是要購物,也是為了休閑、社交或者享受空調。東盟五國的中產人士及富裕消費者喜歡進口貨品及國際品牌,這種生活方式和喜好正是東盟各大城市有組織零售業的增長動力。吉隆坡、馬尼拉、曼谷和雅加達是東盟五國的零售中心,越南的胡志明市及河內、印尼的泗水也在急起直追。
在東盟五國,超市和百貨公司是外國投資者參與程度較高的零售業範疇。日本永旺(AEON)、英國樂購(Tesco)、香港牛奶公司、韓國易買得(E-Mart)和法國歐尚(Auchan)等國際公司是主要業者。在東盟各國中,較多國際公司開店的城市有曼谷(2015年間直接投資當地零售業的外商有23家)、胡志明市(9家)、馬尼拉(24家)和雅加達(24家)[1]。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外商獨資經營零售業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外來的零售經營商傾向與當地公司合作或是採取特許經營方式,以便在東盟五國投資及營運。
雖然東盟的主要網上零售平台與全球大型平台差距很大,但鑒於東盟各國人口合計達6.3億,區內的網購市場潛力實在龐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在2016年以10億美元收購Lazada的控股權,是阿里巴巴在海外的最大投資。此舉反映了該公司對東盟銷售潛力的信心,對電子商貿市場的前景尤其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