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地豪宅級新盤仍是內地買家主要追捧對象
10月份樓市機遇和挑戰共存。神舟十一號成功升空,首次實現太空人中期駐留,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進展;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及深港通起航在即,乃中國進一步打開資本可兌換大門的一大步。
但中央不再托市,適逢美國聯儲局加息預期升溫,人幣匯價加快貶值,中間價跌至近六年低,港元兌人民幣失守87關口,市場甚至憂慮去年「811暴力貶值」重演。與此同時,內地樓價飆升,多個省巿9月底開始陸續推出「辣招」調控,為規避人民幣貶值及樓巿調整所帶來之風險,敏感的內地資金早已經積極南下布局,近月加速南下追買本港股樓。
當人人說香港寸金尺土之際,深圳樓價「急起直追」。對比居民收入,當地樓價較香港更難負擔,除深圳外,北京、上海等亦躋身全球樓價最大負擔城巿。樓價升不停,除受「巿場先生」追高,內地人口密度高,置業需求愈益強勁以外,中華民族那份置業情意結,或多或少成為物業資產升值的推手。
此外,近年中國富豪移民海外,對外傳揚磚頭文化,加拿大、美國、香港等地區,不乏內地客置業投資。在金融動盪的環境下,中資「踩油」掃貨之勢更見明顯,據稅務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涉及非本地永久居民(估計以內地客為主)買家交易,增至十四個月新高,當中主要涉及住宅新盤。可以看見,近期多個開售新盤揀樓氣氛熱鬧,當中內地買樓收租客比率增加,估計現時內地客入市比例料較年初急增約四成。
商區寫字樓亦搶手
內地人傾向購入一手單位,除了受惠發展商為豪宅買家提供BSD補貼外,另一個原因是買樓過程涉及的時間相對較少。反觀購入二手物業,須要耐性四周睇樓格價,新盤則不需要勞師動眾,而且發展商明碼實價,不會出現業主反價、封盤的突發情況。 目前市場游資氾濫,內地投資者入市意欲持續增加,除住宅巿場外,中資入巿港商廈亦見積極,而中環等核心商區的寫字樓交投,亦不乏中資機構租賃需求支持。
「北水」湧港樓,有人擔心會進一步托高細價樓價位,令上車門檻更高。事實上,本地豪宅級新盤仍是內地買家主要追捧對象,當中以第二季數字為例,涉及逾2000萬港元的新盤註冊宗數,有逾三成為內地買家。當中,估計涉及逾一億港元註冊量,有一半為內地客源,而中小型住宅的內地買家比例相信不會明顯增加,因為購入中小型單位的內地人,始終財力不算高,較介意要支付15%的BSD,因此相信港人仍是中小型住宅的重要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