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達德學院創辦七十周年紀念會」昨天在屯門嶺南大學舉行,鄭康明、王謙宇等老校友重返達德校園舊址
【大公報訊】記者呂少群報道:70年前,香港屯門出現過一間私立大專─達德學院,兩年半內培育了近千大專生,卻因政治原因被港英政府封校。70年後的今天,一批達德校友重聚香江,重遊舊校舍。年紀最大的何銘思,已經94歲了,他們感念達德造就他們參與新中國的創建和改革開放事業。歷史學者劉智鵬表示,達德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教育傳奇,師生治校有商有量的氣氛,更是今天香港八大院校所無法想像。
94歲何銘思憶火紅歲月
「達德學院創辦七十周年紀念會」昨天在屯門嶺南大學舉行,94歲的何銘思、93歲的鄭康明、87歲的王謙宇,還有專程由加拿大到港的黃經城,計八位校友,一同憶述那一段真正的火紅歲月。何銘思說:「創辦和結束達德,都是迫出來的。」1946年,時值抗戰結束,國共內戰方起,大批青年失學,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遂協商合辦私立大專,於是有達德學院,選址屯門芳園,即著名將領蔡廷鍇的別墅。
鄭康明自豪地概括了達德的幾大特色:中共領導,民主黨派人士參與,共同培育真才實學的有志青年;匯集鄧初民、千家駒等著名學者,師資之強勁堪稱史無前例。「學生不是來鍍金,而是求知識,求正能量」。最令鄭康明等校友受用的是,達德教懂他們理論聯繫實際,並用於貢獻國家。「廣州解放後接管銀行,我們找到負責人,對方最初質疑我們只是土八路,我告知我就是會計師,要求交出『資產負債表』,又一項項去問,終於順利接收。」
身為印尼華僑的王謙宇憶述,日寇侵略東南亞,戰火令他讀不完初中,20歲時由印尼來到香港,報考達德學院,考了文學院第一名,最終他轉到心儀的經濟系。達德封校後北上,其後留在中共黨校教書,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奉派深圳,支援經濟特區建設,發揮華僑作用,籌辦華僑城,為國家招商引資。
身為香港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的劉智鵬表示,達德的興辦不是偶然,中共和民主黨派的共同合作,辦學理念和理想之崇高令人景仰,學生求知的熱誠在香港今天八大資助大學無法重現,「非常難得的自由學風。師生之間無距離,這在香港今天校方與學生對壘的氣氛下,根本無法想像。」專門研究達德學院的他認為,達德辦學和歷史意義,仍值得進一步探索。
「達德學院創辦七十周年紀念會」的合辦單位還有紫荊雜誌社、今日中國雜誌社以及全球華人寧波幫經貿文化促進會。香港史學者丁新豹,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等出席紀念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