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首批儀仗兵蘇善峰講述參加國家迎賓任務的故事。\大公報記者胡卧龍攝
【大公報訊】記者胡卧龍、丁春麗、實習記者張迪臨沂報道:90歲的蘇善峰坐姿如標尺般筆挺,腰桿挺得比許多年輕人還直,軍人的風骨早已刻進了骨子裏。作為新中國最早的儀仗兵,1951至1957年間,蘇善峰站在閱兵式的隊列裏,見證了新中國儀仗隊的起步與發展。
蘇善峰,山東臨沂沂南人,出生於1935年11月23日,1951年參軍入伍。蘇善峰告訴記者,那是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入伍後一年只有一套襯衣、一套軍裝、一件棉衣,生活十分艱苦。同年國慶閱兵,他第一次以標兵身份站在天安門前。閱兵前要提前兩個月集訓,從最初堅持五分鐘都吃力,到後來紋絲不動五個多小時,汗水浸透軍裝是家常便飯,卻沒有一個人喊苦。蘇善峰說,120名標兵在廣場上連續站立五個半小時,一直保持莊重、威嚴、挺拔的姿態,直到閱兵結束。
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正式組建,蘇善峰經過考核成為首批儀仗隊員,他站在第二排第二列。
「一分鐘走120步 差一步都不行 」
「一分鐘走120步,差一步都不行,練習的就是規範。」回憶起對儀仗步伐的精準要求,蘇善峰的語氣裏仍帶着當年的嚴謹。方隊行進時,每個人的步頻必須分毫不差,才能走出最整齊的中國姿態。
除了大閱兵,蘇善峰跟着儀仗隊經常出現在迎送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以及紀念、慶典等重大國事活動。彼時,他和戰友用最挺拔的身姿、最整齊的步伐,向世界展現着一個新生中國的尊嚴與氣度。
如今,蘇善峰雖已鮐背之年,但仍保持着對國家大事的高度關注。電視裏播放三軍儀仗隊的畫面、天安門升旗儀式時,他總會看得格外認真。那些場景裏,藏着他年輕時的身影。蘇善峰現在每天堅持看中國新聞、國際新聞和國防軍事頻道,家國大事始終裝在心裏。這份對軍隊的熱愛,也傳遞給了下一代,他的孫子接過接力棒,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軍人。
對今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大閱兵,蘇善峰滿臉自豪:「國家發展這麼快,閱兵就是要展示力量、亮出先進武器,讓世界看看,中國強大了。」
「現在一切都好起來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經歷過積貧積弱的年代,蘇善峰更明白如今的強大有多珍貴。面對年輕人,他總會叮囑:「落後就要捱打,要好好學習,研究出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