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紅極一時的亞洲四小龍現在少有人提及了,二十年前的那一場金融風暴把四小龍都打慘了。雖然隨後有復甦,但形勢大不如前,加上中國改革開放勢頭酣熱,除了新加坡,四小龍的優勢難以突顯。尤其是香港,過去四小龍還有你追我趕的競爭趨勢,現在即使回歸祖國,不斷享有中央給予的優惠政策,但香港在和新加坡的比較優勢上始終大不如前。各種經濟、城市社會指數不斷滑落輸給新加坡,香港不拉自己一把,恐怕國際都市的美譽都要丟失。
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不久前公布了全球最具機遇城市指數排名,這項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評估世界城市的社會和經濟以及城市健康狀況,調查從經商便利、人才資源、交通建設、創新及科技水平等進行考核,找尋出全世界最具機遇的三十個城市。
香港的排名再次下跌,較兩年前下降一位至全球第九,又一次輸給競爭對手新加坡,新加坡上升一位進佔全球第二,英國倫敦被評為全球最具機遇的城市。調查發現,新加坡在科技及基建方面得分一枝獨秀,更在經商便利度、創新、保健與安全性等重要指標上力壓香港。香港在人才資源及創新等方面表現遜色,拉低整體表現。事實上,這些年香港都講創新科技,但起步已晚,講了很多年都不見有特色,被拋離成自然。
今年四月,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發表,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香港竟然跌出三甲,被新加坡取代,失去「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之名,排行第四。傳統國際金融俗稱的「紐倫港」不再。
傳統四小龍中,香港多項指標從來都排新加坡之前。但時至今日,隨手舉一項指標,新加坡都在香港之前。例如世界現代城市中的智能城市指標。新加坡不久前成為全球首個擁有無人駕駛的士的智能城市,香港政府在創新科技局上花費大量資源,要令香港變成智能城市,可惜香港卻落後新加坡、韓國和台灣。在智能城市排名,香港在亞太區排第四,位列首爾、新加坡和東京之後。
創新方面香港更落後新加坡。新加坡雖小,卻有具競爭力的工業體系,產業多元化;香港產業結構日益單調,除了地產就是金融,說到底就是炒賣,雖然歷屆港府都將發展創新科技掛在口邊,其實都是葉公好龍。早前推出的「二○一六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香港從去年的第十一位跌至今年的第十四位。另一項亞洲大學創新力排行榜,香港表現最好的中文大學亦僅排第二十一位。香港在快樂指數、宜居城市、最佳航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等排行榜上,同樣是不停滑落。
講到原因,慣常的說法都會歸結到政治化的香港的社會環境,但我認為,歸根結底還在政府,在政府的管治能力。新一屆立法會議員選舉出爐,有激進的本土派人士進入,政治化的香港成為必然的趨勢。如果只看到這個現象,那等於說,香港沒救了。但如果看到政府可以有提升管治能力、化解矛盾的空間,凝聚香港正面力量,事在人為拉自己一把,香港還是有希望。
從一些指標下挫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到,香港政府在資源投入、管理力度、創新思維等方面明顯不足,努力不夠。政改挫敗後,政府曾一再強調要放下包袱抓經濟,但始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最後連樓梯也不響了,還熱衷「反對我的人都沒選上」。香港過去的輝煌都是因為建基於有效率的管治,如今,重拾這種效率才是正道。
資深評論員